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千古医圣张仲景
豫西人家(国画) 房 巍
芝麻叶豆腐脑
空山新雨(国画) 郑 微
《国家宝藏》:用另一种方式让国宝活起来
题海棠花会
心有千千结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第一章 古人吃什么

“来盘花生米,来壶老白干!”这是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常见的小酒馆喝酒场景。但这种情况在中国元明以前的真实历史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实际上,在元代以前,我们的先人既无白酒可喝,更无花生米可吃。很多人会觉得,古人的吃食和今人没什么不同, 其实区别大了去了。古时相互隔绝的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各不相同。随着交流的增加,人类的食物种类才不断丰富。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决定着个人的生存, 也是古代社会结构的决定因素。

古老的“五谷”

在后人的描述和今人的想象中,上古的帝王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令人艳羡。至于像商纣王这样的无道昏君,建“酒池肉林”,生活更是极为奢靡。可实际上,让今天的人穿越到商代,过纣王那样的生活,可能过不了几天就忍耐不住了。

吃肉应该没什么问题,那时野生动物很多,打来蒸煮或烤了吃就是。但想炒了吃、煎了吃、炸了吃,还是等等吧。那时铁器还没有出现,对油脂的使用方法尚未掌握,食物的加工方式,基本就是煮、蒸或烤,而且也没什么调味料,诸如胡椒、孜然、辣椒、大葱、大蒜、香菜、芝麻、蚕豆、豌豆之类今天常见的调味食品或制作调味品的原料,还远未在东亚的土地上出现。

肉类之外,面包、馒头、烧饼、面条、包子之类的食物是没有的, 当时的谷类作物基本以粒食为主,也就是直接将黍、粟之类原粮煮了或蒸了吃。

想拍个黄瓜,对不起,没有!想炒盘绿豆芽,对不起,没有!今天常见的蔬菜,像黄瓜、茄子、菠菜、芋头、南瓜、丝瓜、苦瓜、西红杮、扁豆、蚕豆、土豆、莴笋、花菜、卷心菜、胡萝卜等,统统没有。不过想吃个煮毛豆,或许可以。黄豆,古时叫菽,是上古时期中国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餐后想吃水果,葡萄、石榴、无花果、西瓜、甜瓜、草莓、苹果等, 也统统没有。

说到“酒池”,纣王肯定是没有白酒喝的,中国的白酒即蒸馏酒,一般认为元代之后才由蒙古大军从西域传入;葡萄酒也不可能有,中国的葡萄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才引入的。想来纣王喝的酒,大约是采摘的浆果或煮熟的谷类作物,放在容器中自然发酵形成的。

那么,先秦时期人们到底吃什么呢?

孔子之后,形容一个人懒惰常说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 就是先秦主要的粮食作物,今天能说清“五谷”到底是什么的人可能还真不多。所谓“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稻、黍、稷、麦、菽。《周礼·天官·疾医》有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表述,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菽”就是大豆,两种“五谷”的说法区别就是“稻”与“麻”。水稻虽是中国原产的农作物,但主要产地在南方,古代北方很少种稻。而上古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五谷”中最初应该是没有“稻”的。

“五谷”之中,麦、菽今天仍很常见。小麦在以粒食为主的时代,并不受重视,直到宋代以后小麦被大量磨成面粉食用, 才成为国人的主食。至于麻,指的是大麻,麻籽虽可食,但很难作为主食。想来汉时人们可能就觉得把麻列入“五谷”有点勉强,用“稻”替换了“麻”。所以,先秦时期,黍、稷才是人们真正的主食。

作为国家象征的“稷”

看到“稷”,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社稷”。《韩非子》中第一次出现“社稷”一词。“社”是“土”加了个表示祭祀与仪式的“示”旁,指土神;“稷”就是粟,也称粱,就是谷子,指谷神。土地和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古代君主每年要隆重举行祭祀土神和谷神的活动, 称之为祭社稷,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社稷”逐渐代指国家, 可见古代君主是把土地与粮食看作国家根本的。

粟,就是今天常见的小米,是原产于我国的最古老的粮食品种之一,也是古代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今天我们说“谷子”,通常指籽粒为小米的一种作物。而上古时期“谷”本是谷类作物的总称,今天所说的“谷子”当时叫“禾”。战国时期,“谷”才开始作为谷子的专用名,“粟” 指谷子的籽粒,即“小米”,有时也作为粮食的统称用。

古人用“稷”来指代粮食,说明它在上古时代是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史记·伯夷列传》有一个“不食周粟”的故事:“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认为诸侯伐君不仁不义,在周灭商后, 誓死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所谓“不食周粟”,是把“粟” 作为了粮食的统称,可见粟在当时的地位。

原始时代,人类依靠狩猎和采集食物的方式获取食物,但这远远不能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捕获的大型动物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以小动物来填补;野果也不够吃,人们只能开发更多的食物种类,诸多植物的叶子和根茎都被充当食物。一句话,人们可以吃的东西更加广泛和多样,摄取的营养也丰富起来,人脑的发育无形中提速了。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那些年复一年生长的植物,再生能力强、便于贮藏,果实和籽粒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总会长出新的植株。根据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最佳觅食模式原理”,集中采集这些植物的果实便成为人类的自然选择。

农业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全球同时存在着几大农业起源中心,集中在北纬 30 度附近的狭长地带。西亚地区的“新月沃土”,培育出了大麦、小麦、绵羊、山羊和黄牛;在中南美洲,即今天的墨西哥和秘鲁西海岸, 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红薯、花生、南瓜、西葫芦和辣椒,还有驼羊与荷兰猪;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两端,则最早培育出高粱和毛驴。

东亚和西亚、南亚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使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在青铜时代之前,一直都处于这种状态。

我国农业的起源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考古专家利用世界考古通行的“浮选法”,对考古遗址中埋藏的植物遗存进行提取和研究,以此判断史前中国农业的发展脉络。考古证明, 距今 1 万年左右,黄河流域已经开始人工栽培粟和黍。大约 8000 年前, 形成了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旱作农业。

粟的祖先是与之相像的狗尾巴草。狗尾巴草现在依然生长在黄淮海流域等地的高台、沙地、山坡及田间,人们并不因为它是谷子的祖先而高看它一眼,常常把它当作杂草拔掉。

谷子耐干旱、贫瘠,不怕盐碱,适应性强,长时间是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把大米、小米并称的。晚唐诗人李绅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也是以粟代指粮食的。到了宋朝,宋真宗赵恒《励学篇》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依然把粟作为粮食的代表。可见在宋代以前,粟都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

1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