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嫩竹卷新叶(国画) 大 庸
白居易的谏诤
园里的菜花
幸福的模样
客中作(书法) 段琳卿
《就爱这人间烟火》:品味生活的诗意和温情
三月茵陈春藕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在农业发展初期,黍的重要性曾经排在粟之前,种植面积也超过粟。后来,随着人们对产量、食用性的要求,粟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而黍的地位逐渐后移。

黍的祖先是野糜子,在未出穗前,黍的外形与谷子酷似,出了穗子就明显不同了:黍的穗子与水稻更接近,穗粒是松散的,而谷子的穗子则呈圆柱状或接近纺锤状。

目前,全世界黍子的种植面积有600万公顷,最多的是俄罗斯,其次是中国、乌克兰、印度、伊朗、蒙古等国。我国黍子主要产区集中在长城沿线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居世界第2位,亩产在150~200公斤。

我国黍子大致有以下种植区:东北春黍区,北方春黍区,华北夏黍区, 黄土高原春、夏黍区,西北春、夏黍区,青藏高原春黍区,南方秋、冬黍区。看似有这么多种植区,但事实上,黍在平原大田粮食作物中面积越来越小,“隐退”为真正的“小杂粮”。笔者在河南部分地市农业部门采访时了解到,近二十年来农民们基本都不种植黍子了。在食品丰富的今天, 黄米粽子、黍面年糕在很多地区都是可有可无的。一些喜爱黄米的,可以在市场或网上买到。这些黍产品,基本都来自专门的商品黍种植基地。

民之所食,豆饭藿羹

作为“五谷”之一的大豆,长期是我国人民重要的食物。相较于黍、稷等谷物,大豆可以为人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直到今天仍被誉为“田中之肉”“绿色牛乳”。根据大豆籽粒的颜色和粒形,有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以及褐色、棕色、赤色等颜色的大豆。

今天,大豆的用途主要是榨油和制作豆腐类制品。作为油料作物, 我国自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主要依靠进口。同时,豆腐类制品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在我国各大城市早餐摊上,豆腐脑、豆浆随处可见。而在全国的大小超市,豆腐、豆奶、豆筋、豆腐皮、腐竹、豆腐乳、臭豆腐、黄豆酱等各种豆制食品更是品种繁多。不能不说,在我们的饭碗中,大豆还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即使这样,主粮的序列中已经没了它的一席之地。

而在古代,大豆曾是很重要的粮食作物,“五谷”包含的品种不管怎么变,始终离不开大豆。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其祖本野生大豆遍布大江南北。豆类品种很多,但绿豆、豌豆、蚕豆、扁豆等并非原产于我国,是汉代以后从西域传入的。

大豆则是我国驯化最早的豆类作物,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栽培大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菽”字的原体。著名农业科学家卜慕华先生说:“公元前 1000 年以前,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虽然当时记载非常有限,但在农作物方面,已辨别出有黍、稷、菽、麦、稻等, 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为主食的农作物。”

《诗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从“采”到“获”到“纳”,说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大豆逐渐被人类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专门在土地上培植。

多种文献均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荀子·王制篇》:“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管子·轻重甲第八十》:“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勿敢左右。”《礼记·檀弓》:“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山西侯马出土的 2300年前的文物中,就有10粒黄色滚圆的大豆。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陶盆,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四个字。

多种文献记载,4500多年以前,大豆在我国就是“五谷”元老作物之一了。不过,大豆最早的驯化地,包括主要食用分布地,在相当长的时期主要在北方地区。公元前 5 世纪的《神农书·八谷生长》中写道:“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山谷中。”

在距今大约3000年前,豆类即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食物原料之一, 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往往“菽粟”并列。《墨子·尚贤中》曰:“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尽心章句上》曰:“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战国策·齐策四》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大豆栽培技术进入重要发展时期。此时的古书中,由象形的盛器“豆”字取代了会意的“菽”字。显然,当时大豆作为主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密切。

此时期的大豆种植面积已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1/4。种植区域上,由原来的北方逐渐向黄淮河流域延伸扩展。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四《地形训》中称:“河水重浊而宜菽,洛水轻利而宜禾。”张衡《南都赋》载:“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庑, 翼翼与与。”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掌握了根据季节进行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大豆生产技术。《氾胜之书》载:“三月榆荚时,有雨, 高田可种大豆,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甲而生,不用深耕。”不但对种子数量有要求,而且强调种植密度。《四民月令》载:“种土不可厚,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豆的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大豆作为粮食作物的地位“较之汉代反而有所回升”。《魏书》卷五十六《崔辩传》记述:“华壤膏腴,变为舄卤;菽麦禾黍,化作雚蒲。”由此可推测出在种植范围上, 今天的冀中衡水、沧州及廊坊、天津等地区已经广泛种植大豆,黄淮流域大豆种植更是普遍。

隋唐以后,虽然大豆种植技术发展更快,但其在主要粮食作物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宋元时,大豆种植已遍及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大豆的种植技术更趋成熟,并出现了各种作物与大豆间作技术,比如豆麦间作、豆棉间作、豆麻间作等。

1873年,中国大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一亮相即引起轰动,滚圆饱满的金黄籽粒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眼球,被他们称作“奇迹豆”。

由此,中国大豆走出国门,被各国引进试种。因为当时中国的大豆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出口多,誉满全球,所以中国被称为“大豆王国”。

现代大豆的吃法花样百出,而在它做主粮的时期,与小麦早期的吃法一样,也是以粒食为主。

《战国策·韩策一》中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即豆叶, 用豆粒做饭、用豆叶做菜羹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膳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是曹植《七步诗》中的名句,说明在三国时期,豆子还保留着粒食的传统。甚至今天,我们还常煮毛豆吃。尽管西汉已经发明了豆腐,但这时候寻常百姓还是吃不起这种精细美食的。豆腐真正推广开来,是在宋代。

3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