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花香满座客对酒 灯影隔帘人读书(书法)
远去的柳哨声
槐花红 槐花白
春天 破土而出
《空虚时代》:在喧嚣时代做一个清醒者
守望家园(国画)
两个煮鸡蛋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大麦在我国种植也很广泛,但产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高寒地区,是大麦种植的集中区域。

尤其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的裸大麦——青稞,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一直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对藏族人民来说,青稞就如同南方人的大米、北方人的小麦一样重要。他们天天必吃的传统食品糌粑,主要的制作原料就是青稞。

青稞酒,也是藏族人的最爱。史书记载,酿酒技术是公元 7 世纪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传到西藏的。有了酿酒技术,便有了青稞酒。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古代欧洲人食用的麦类,主要也是大麦,直到16世纪后才被小麦代替。而现代,大麦主要用来制造被称为“液体面包”的世界级饮料—— 啤酒。1公斤大麦大概可以做8~10公斤啤酒。如果从经济价值来看,1公斤大麦仅值1元多人民币,而1公斤啤酒价格少则四五元,多则达到四五十元,甚至更高。在超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下,世界上80%的大麦被转化成啤酒。

大麦的籽粒营养很丰富,它的粗蛋白和可消化纤维均高于玉米,是牛、猪等家畜、家禽的好饲料。欧洲、北美发达国家和澳大利亚都把大麦作为牲畜的主要饲料。我国南方用大麦喂猪。另外,大麦还可以做青储饲料——在灌浆期收割切段青储,是奶牛的上好食品。

1901年,在燕麦从我国内蒙古走向欧洲大概500多年之际,几家美国燕麦粉加工商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桂格麦片公司。由此,燕麦片在西方诞生,并逐渐走向全世界,成为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国际性食品。

燕麦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喜日照,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在我国,种植燕麦的省区主要有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及四川、云南、贵州山区。

中医认为,燕麦味甘性平,能治虚汗。在古代,燕麦不仅被当作耐饥抗寒的食品,还可药用。古籍中记载,燕麦用于产妇催乳、治疗婴儿营养不良,并延缓年老体衰等。

医学研究证明,燕麦有诸多保健功效:一是有效降低人体胆固醇,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二是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 三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贫血,是补钙佳品;四是对脂肪肝、糖尿病、浮肿、便秘等也有辅助疗效。

可能很多人对燕麦的“身世”并不熟悉,甚至认为它是“洋”东西。走进人们生活的燕麦,基本上都来自超市;包装精致的各种燕麦片中,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澳大利亚燕麦片占了很大的份额。

实际上,燕麦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内蒙古武川县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早在2000多年以前已经有文字记载。

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称燕麦为“蘥”,《唐本草》中则把它叫作“雀麦”。《本草纲目》称:“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等古籍中对燕麦也都有记述。唐代刘禹锡有“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之语,说明燕麦在唐朝已经普遍栽培。据《唐书·吐蕃传》记载,青藏高原一带很久之前就种植燕麦。

在青海湟中县,有一个民间传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湟中县时,停下来吃了一种叫“燕麦炒面”的食物。至今,湟中燕麦还是青海省著名的特产之一。

燕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成熟后带壳的皮燕麦,如进口的澳洲燕麦; 另一种是成熟后不带壳的裸燕麦,我国种植的燕麦大部分就是这种,也就是莜麦。皮燕麦主要用来做饲草,而裸燕麦则是粮食、饲草兼用。

裸燕麦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如莜麦、油麦、玉麦、苏鲁等。

在不同的典籍中,对裸燕麦的称谓也各不相同:《穆天子传》中称“野麦”,《黄帝内经》中称“迦师”,《广志》中称“折草”,《唐本草》中称“麦”,等等。这也说明莜麦生产在我国历史久远。

莜麦面,与小麦面的吃法大不一样,要搓成薄片或细条,蒸熟之后, 再蘸咸汤或酱汁、醋等佐料。

千百年来,裸燕麦在我国延续着“三生三熟”的民间吃法——从生莜麦到做成莜面,需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这种传统的吃法,无法去除裸燕麦坚硬的外壳和伤胃的芒刺,这也成了人们食用裸燕麦的硬伤, 致使裸燕麦一直困于塞外之地,无法跨过长江、黄河滋养更多的中华儿女。

1986年,我国第一袋燕麦片在燕麦故乡——内蒙古武川诞生,从而开创了裸燕麦食品的新纪元。接下来,燕麦粉、燕麦面条、燕麦米、燕麦面包等相继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

同时,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为燕麦进入主粮序列提供了技术保障。已经有人将三成至六成的燕麦米掺在大米中,做成粗细搭配的“混合米饭”;还有人把三成至六成的燕麦面粉与小麦面粉混合,制作面包、馒头、面条、方便面等“两掺”面食。混合米饭、两掺面食解决了纯燕麦食品消化不良的问题,为燕麦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大江南北打开了更广阔的通道。

中原乡村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外出几年回家,和父亲一起下田干活,在荞麦地里撇着“京腔”问父亲:“这红秆绿叶开白花,是什么东西啊?”父亲抡起锄头就要打他。男孩大喊:“来人啊,荞麦地里打死人了!”父亲说:“你还认得这是荞麦啊,我怕再过几年你连你爹也不认识了!”

据考证,这个笑话在中原流行了上百年,也就是说,这期间,中原一带曾经种植过荞麦。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东北部的黄河滩区还曾大面积种植荞麦。

荞麦虽然叫“麦”,但与小麦、大麦却并非近亲,在植物界也根本不属于一个科。小麦、大麦均属禾本科,而荞麦属蓼科。从这一点上说, 荞麦跟中药材何首乌、大黄反而亲缘关系更近。

荞麦种类并不多,除了 25 个野生种类,人工栽培的荞麦只有两种, 即甜荞(即普通荞麦)和苦荞,它们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省杨家湾汉墓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荞麦种子,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均出土了前汉和后汉时期的荞麦遗存;2006年,北京房山丁家洼出土了春秋时期的荞麦遗存;2010年,内蒙古巴彦塔拉地区出土了辽代时期的荞麦实物遗存。2008年,在辽宁省长海县距今55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遗址吴家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荞麦种子,这为荞麦起源于东北地区的观点提供了实物证据。

从春秋时期到明朝的各种典籍对荞麦均多有记载。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荍即荞麦。

《神农书》称,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北魏《齐民要术》、唐代《食疗本草》和宋代《嘉祐本草》等著作对荞麦的栽培技术、食用方法和食疗作用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述。

8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