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郑州要做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推进郑州营商环境再优化
郑州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四个方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四个方面

王 静

一、擦亮城市名片,提高影响力

1. 强化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凸显城市重要性

要在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上精耕细作,提升城市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一是依托交通体系优越、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体系完善、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大等特点,积极主动担当区域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桥梁与纽带,提升国内外对郑州区位和功能重要性的认知认可;二是积极逐一对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项政策利好,提升战略叠加的协调发展、综合服务和外宣力度,扩大知名度。

2.盘活优势和特色产业,展示发展特质

要定位好优势和特色产业,形成拳头性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优势,加大区域产业升级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制造、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链;二是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城市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发展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打造以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标志、以国际化商都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新标杆。

3.讲好河南和郑州故事,重塑城市形象

要加大对外推介和宣传工作,撬动“城市营销”杠杆:一是宣传郑州作为中原文化中心和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地位,提升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二是深入开发以文字、语言、姓氏、根亲、传统礼仪、黄河文化等为代表的各类中原文化体验式活动,邀请国内外各行业知名人士来豫参观访问,积极承接承办国内外高规格会议、论坛和赛事等,增进民间交流和民众友谊;三是凝练城市特色和精神的鲜活表达形式,借助数字多媒体、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媒介加大在国内外的推介力度,增强郑州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锻造硬实力, 增强内驱力

1.加大科研和创新力度,提高科技竞争力

要提升科技创新力,补上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短板:一是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加快构建现代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二是抓好政策服务和资金保障,深化科技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营造支持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三是加大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孵化和服务平台。

2.提高国内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活力

要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是以郑州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为重点,强化货运与服务的集散功能,夯实“三网融合、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电商(商贸)服务平台、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二是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加强在国际经贸、城市建设、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社会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合作,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三是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议事制度、贸易仲裁、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城市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增强吸引集聚国际人才和资源的能力,提升郑州国际化服务水平。

3.加快资源和产业整合力度,完善现代产业链

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打通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链:一是继续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构建高质高效、开放创新、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二是推进重要产业发展创新,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生态环保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培育规模优势和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三是改造转移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构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四是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业,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三、打磨软实力,扩大吸引力

1.推进联创活动,打造宜居城市

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为抓手,以创促建,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素质: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新兴产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统筹产业布局、人居环境、设施配套和服务保障等问题,建设宜业宜居城市,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投资创业和居住生活;三是深入挖掘中原文化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引导市民明礼仪、崇法治、正言行,形成内涵和底蕴深厚的城市氛围。

2. 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增强城市幸福感

要通过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一是全面依法行政,依法治市,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城市发展氛围;二是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体系及公园、森林、湿地等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三是广泛开展公益宣传,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增强治理合力。

3.激活历史和文化资源,涵养人文环境

要大力整合历史和文化资源,厚植人文底蕴:一是全面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深度挖掘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等资源,加快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等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二是以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和产业链全为原则,确定文化产业战略发展重点,有重点地培育文化支柱产业;三是提升历史文化项目题材筹划水平,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科教、创意、旅游、商贸等业态融合发展。

四、夯实都市圈,扩展辐射力

1.优化城市框架和服务功能,扩大城市辐射力

要在合理规划设计、完善功能区分的基础上,优化城市框架:一是明确不同城区功能定位,有序推进旧城区、主城区、新区的改造升级、生态修复、内涵提升和开发建设,加快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并联开发,打造“多中心、开敞式、组团轴线”的现代化功能型分区城市集群;二是以“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的城市空间布局为载体,构建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集约型、紧凑型的城镇体系;三是构建彰显郑州区位优势和河南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形象,打造陆铁空物流城和贸易商都地位,提升吸引积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增强对全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

2.加快都市圈建设,增强城市带动力

要积极对接中原城市群发展,强化对中原城市群的引领力和带动力:一是科学规划各地市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统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通信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二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为契机,加紧郑洛、郑汴协同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与航空产业关联度高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提升郑州科技创新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发展格局,积极推进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 (作者系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