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繁花落尽赏杜鹃
芳草有情雁横南浦 夕阳无语人倚西楼(书法) 罗 鸣
写给 北中原的情书
《从太行到东山》: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
嵇康广陵散(国画) 郭建明
等风来
“知止”是大智慧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唐代成书的《四时纂要》和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这一时期的诗文也屡屡说到荞麦。白居易在《村夜》中写到了荞麦花:“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温庭筠在《题卢处士山居》中有“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生动描述了山地连片种植荞麦的景象。

专家由此推测,我国真正开始大范围普及荞麦种植,应该是在唐朝。到了宋元时期,荞麦已经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明代之后,随着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我国引种与推广,荞麦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成为被边缘化的粮食品种。

目前,除南极洲之外,荞麦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均有栽培。

最初,我国荞麦的扩散中心在北方,传播过程与小麦相似,即自黄河流域向淮河流域传播,并且随着人口迁移将种植区扩展到塞外。

日本植物学家星川清亲认为,荞麦8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同时传入印度,尤其是在印度北部,荞麦播种的面积非常大。在13~14世纪,荞麦经西伯利亚、俄国南部或者从土耳其传入欧洲,17世纪传入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地,1625年荷兰殖民者将荞麦经哈得孙河带入纽约,以后又传入加拿大和南美洲。

在我国,甜荞的主产区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的一些海拔在1200~1300米的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江西、安徽等地。苦荞的主产区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南方海拔在400~4100米之间的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山西、甘肃、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区。

关于苦荞,我国现代荞麦研究专家林汝法主编的《苦荞举要》认为, 苦荞的起源地可能是在云南滇西中山盆地。

荞麦含有丰富的人类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对预防便秘、降低血糖血脂等有一定的效果,是新时代的健康食品。

怒族是分布在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的一个民族,他们的主食就是苞谷、荞麦等粗粮。他们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吃法,比如“咕嘟饭”, 主要原料是苞谷面或荞麦面,还有“荞麦粑粑”等。

藜麦,又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昆诺阿藜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盐性,生长范围大约在海平面至海拔4500米左右的地区,最适合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地区。它几乎和水稻同时被驯服,有6000多年的栽培和食用历史。但藜麦并不是谷物,而是与甜菜、根达菜同属一科,我们食用的籽粒是它的种子。

藜麦的商业化种植最早发生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作为主产地的南美洲,藜麦总产量占到世界的98%;2000年之后,90%的藜麦都出口到发达国家。实际上,美国航天局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藜麦列为宇航员长期从事太空任务的理想食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开始把藜麦作为特色农作物引进种植。

但“古老”的藜麦真正被营养学家普遍认可并推荐,是在新世纪前后, 一时间被誉为“营养黄金”“超级谷物”“素食之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藜麦是唯一的单一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全营养食品”,并把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

有了官方的权威认证,藜麦在世界各地迅速火起来。目前,除了南美洲,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地区都在进行商业化种植与研究。

藜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神速。藜麦引种到我国西藏是在1988年。这个外来的新物种在西藏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产量达到5250公斤/公顷。随后,甘肃农科院按生态区域进行了藜麦引种试验,引进的8个品种在各生态区都可以结实、成熟,最高产量达 5175公斤/公顷。2012~2014年,山西在高寒地区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藜麦引进试验,最高产量可达8100公斤/公顷。青海、吉林、新疆、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也先后加入藜麦种植序列。201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藜麦生产加工企业有40家,其中,山西29家、青海3家、北京3家、甘肃2家、吉林2家、河北1家。

藜麦的总产量相当低,2008年以前,全球产量基本保持在 5 万吨左右。2009年之后,全球藜麦种植面积及产量大幅度增长,至2017年, 全球藜麦总产量达到21.9万吨。

第一主食——水稻

1988年,考古人员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了掺杂的水稻壳,距今约9000年。这一发现将我国的稻作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比当时认知的印度的稻作历史早 3000年。水稻起源方面的“印度说”“云南说”“东南亚说”由此终结。

1993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在道县玉蟾岩洞发现了古栽稻及 2 粒炭化的稻壳和原始陶片,当时主持发掘的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凭着他的学识和丰富的考古经验,第一时间就意识到或许这将是一个改写世界稻作史的惊人发现。

1994年底,北大考古系的严文明教授来长沙,告诉袁家荣,根据鉴定,陶片距今18000~15000年。袁家荣简直不敢相信。陶器制作被认为距今10000年以内才出现,水稻与陶片大体同时,如此早的水稻令人震惊。1995年10月,对玉蟾岩洞再次进行考古发掘,经专家们初步认定,发掘出的原始栽培稻谷距今在14000~12000 年间,打破了之前所有出土的炭化稻谷纪录。消息传出,轰动世界。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到中国的湖湘大地。这一重大发现,又一次改写了水稻起源说的历史。

2004年11月1日,经过外交部、国家安全部等14个部委联合批准,“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联合考古正式启动,到当年11月19日止,共发现5粒炭化的古稻谷。

考古证明,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水稻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而且这个扩展十分缓慢。距今 9000~8000 年,新近被驯化的稻已经传到河南南部和山东东部地区。而从距今 6000 年前开始,稻的种植北界一再向北移动, 5900 年前,种植稻出现在河南北部。

5600 年前,关中盆地也出现了种植稻的踪迹。约 5000 年前,种植稻又扩散到了甘肃东部的西山坪地区。也就是说,到夏商周时期,栽培区域进一步扩大,并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甚至一度传入今天的辽宁一带。这基本上就是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格局。

虽然其后随着气候等条件变化,北方稻作农业时而扩大时而缩小, 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之一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向西传播到印度,然后逐渐被引种到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地,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主食,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史记·夏本纪》记载: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 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

9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