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藏若虚 容貌若愚
小卓玛(国画) 马国强
樱桃熟了
布谷声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客观复原历史细节
临江楼览胜(国画) 李 明
嵌入汉语内核的深邃思考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水稻的发展,是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可见这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水稻在北方也很受重视,据《诗经》和其他周代的文献记载,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都有水稻栽培,而且西周时关中已用水灌溉稻田,战国时魏国即引漳水灌溉、开辟稻田。

古代一向把稻、粱并称,二者并列,说明人们将稻也看作珍贵的粮食。

《论语·阳货篇》有“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的句子。这是孔子与弟子宰予讨论守孝时间时说的话,意思是守丧一年,你就开始吃大米饭这么好的饭食,穿锦缎衣,你心安吗?可见那时候大米饭是很高档的。

《荀子·荣辱篇》中,以“刍豢稻粱”并列,刍豢指肉食,稻粱与其放在一起,足见贵重。

汉武帝初做皇帝时,正值青年,夜里常偷偷地带着人马出去打猎, 把稻田踏坏。西汉后期氾胜之在关中做农官,写了一部关于农业技术的书《氾胜之书》,书中写到用控制水流的办法来调节稻田的水温,可见2000年前北方水稻的栽培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西汉末贾让的《治河策》指出,灌溉放淤可以改良盐碱地,把原来种谷子和小麦的地改种水稻,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5~10倍。西汉兴修了很多水利灌溉工程,很可能稻田也跟着有所发展,但稻田在北方所占的比例很小。

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人口也少。《禹贡》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所以,稻虽然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 但就当时全国粮食生产情况来说,稻的总产量远不及谷子,至少在西汉以前赶不上麦和大豆。

《汉书·景十三王传》说,长沙是低湿的穷地方。从汉平帝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来看,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例如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积大约只占全国的2%, 人口却多达755万,有108个县,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积比豫州大一倍,18个县,但人口只有35万多。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关系。尽管稻当时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

汉末及西晋以后,北方长期战乱,中原人口大量迁移到长江流域。这些南下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很大的不同。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要求也较高。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经过漫长的过程,农田才适于水稻栽培。随着栽培技术不断改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加上水稻本是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增加很快,逐步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隋唐统一全国后,南方的经济更加发达。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和南北广大地区雄厚的农业基础分不开。但唐朝前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天宝元年(742)的人口统计显示,北方五道共有3042万多人,南方五道只有2036万多人,北方的人口仍然多于南方。“安史之乱”以后,整个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量的劳动力与先进的技术一起涌入南方。多少年来形成的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渐渐开始向南方偏移,使得稻米在唐朝主粮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杜甫诗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水稻已成为当时重要的主粮。

随着南方人口的增长、水稻耕种面积的扩大和双季稻的推广,水稻产量不断增长,南方稻米除了自给,还有富余,“南粮北运”的历史从此揭开序幕。中唐以后,南粮北运在有些年份高达 300万石。

从中唐到五代十国,因长期战争,北方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则比较安定。尤其是中唐以后的水利建设,也偏重在南方,当时太湖流域已开始出现有规则的河网化。五代时,吴越国在太湖流域兴修水利, 为南方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朝时,主粮依然由粟、麦、稻三者构成,不过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水稻上升为最主要的粮食,二是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粟。唐朝的粟、麦、稻格局变成了此时的稻、麦、粟格局。这时,稻米不仅是南方居民的主粮,也成了北方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员的主粮。

宋朝南迁后,稻米在主粮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人迁往南方后,在饮食习惯的影响下,麦子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其地位也超过了粟。在北方,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粟要高不少;在南方江淮流域,无霜期稍短,人们广泛采用麦、稻轮作。

唐朝把全国分为十道,南、北各五道,而宋朝把全国分为十八路, 北方五路,南方十三路,由此可见南方的经济繁荣远远超过北方。

根据宋元丰三年(1080)的人口统计,北方有956万人,南方有2368万人。人口的增加,不但增加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当地生产发展的结果。在南方的农业生产中,水稻的大量增产起着主导作用。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计,但可以肯定地说,最晚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物第一位。

明朝初年,北方经济逐步恢复,但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清代也延续着这一趋势。宋代有“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明代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都说明了南方在我国古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中,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水利失修,灾荒连年,水稻的栽培受到阻碍与破坏,虽然它的比重仍居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但产量大幅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农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水稻生产也迅速发展。

目前,水稻种植已遍及除南极以外各大洲的122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占世界总产量的 90%以上。我国水稻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家。

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约 15500万公顷,2018年总产量为 50156.5万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4.5 亿亩)左右,占世界种植总面积的 20%;2018年水稻总产量为2091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41.7%。

因为粒食的口感很好,大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不像小麦那样,从“难吃”(粒食)到“好吃”(粉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史料记载,最早的大米饭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原始人用石器把稻谷舂开,再加水,制成饭或粥。直到今天,大米饭、粥依然是大米的主要吃法。

全球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而在我国,水稻多年来播种面积、总产量都是“中流砥柱”,分别占全国的28%与39%,居小麦之上。

10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