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智慧应急”推进郑州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郑州打造人才高地的方向和路径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着力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着力点

鲍君惠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拉开了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大幕。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底蕴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郑州黄河故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有助于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以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郑州要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黄河文化研究。实施郑州黄河文化研究工程,组建成立郑州黄河文化研究院,组织各行业专家跨学科合作,对郑州黄河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分类筛选、有机整合,从多个维度解密郑州的黄河文化基因,加强价值研究、阐释,摒弃由于工作条块分工所造成的文化浮层和短期行为,及时发布标志性的郑州黄河文化研究成果,加强郑州黄河文化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好文献、实物、传说等各类黄河文化资源的系统调查工作,建立实物和电子档案,根据类型、价值和分布情况等,提出分区、分类、分级保护和传承对策,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工作,形成郑州黄河文化资源大数据库,逐步构建权威、开放的郑州黄河文化资源公共数字平台。

二、黄河文化宣传。建立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与企媒共同参与的宣传推广机制,整合官方和民间优质传媒平台,深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运用,共同打造黄河文化宣传阵地。积极对接中央主流媒体,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舆论格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增强黄河文化的数字表达,将黄河文化融入时代旋律,使黄河文化“活”起来,增强文化阐释力。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剧场等,开展黄河文化的艺术普及和鉴赏、非遗传承和展示以及休闲娱乐等活动。积极推动黄河文化艺术的交流演出,搭建郑州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三、黄河遗产保护。加强郑州黄河遗产的保护。坚持国家战略方针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符合郑州市情和新时代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站位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全局,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立郑州市文化遗产全域综合保护展示体系。建设黄河文化特色保护区,实现黄河文化的集中保护与展示。探索黄河遗产保护第三方评估制度,完善遗产安全与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践行“两山”理念,谋划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为遗产保护贡献郑州智慧和郑州力量。统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四、黄河文艺创作。创作郑州黄河文艺精品。聚焦黄河文化重大主题、重要题材,结合郑州城市发展生动实践,创作一批、储备一批、推出一批彰显时代价值、讲好“郑州故事”的文艺精品。创新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体制机制,完善文化精品创作的全流程保障,制定黄河文艺创作规划,实施黄河文艺作品创作激励计划,确定一批重点创作项目,吸引国内外实力团队参与。注重游览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文艺开发,发展中小型、特色类、定制类的旅游休闲演艺项目。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策划黄河文化主题展演。进一步推进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学、美术、摄影、歌曲、舞蹈、民俗、传统技艺、影视剧等文艺创作,推动黄河文化各艺术门类均衡高质量发展。

五、黄河文化产业。打造郑州黄河文化产业。立足郑州人文底蕴和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加强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对接黄河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沿黄生态文化产业、高效优质农业、现代旅游业等,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培育发展文旅创意、文化研学、非遗体验、数字娱乐等新业态,推动休闲、体育、广告等服务业提质扩容。

六、黄河文化品牌。打造郑州黄河文化品牌。以黄河文化为引领,统筹推动黄帝文化、古都文化、根文化、商文化、中原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创新融合发展,打造郑州黄河文化品牌。发挥古都、古迹、革命圣地等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突出黄河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的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旅品牌。打造一批黄河文化主题产品,如依托黄河地理标志商品,利用老字号餐饮品牌,创新黄河文化饮食品牌;建设一批具有鲜明黄河符号特色的非遗工坊、创意休闲区、文化展馆、名村名镇、精品民宿、影视基地等文化体验空间,打造黄河文化体验品牌;研发一批具有鲜明郑州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形成“黄河记忆”系列文创产品等。策划举办系列黄河主题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高端学术交流会议等,搭建国际性的黄河文化传播交流平台。

七、黄河文化旅游。建设郑州黄河文旅强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寻找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推动文旅全域全要素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创新文旅融合形式。推动资源有机整合和文旅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积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载体,为文旅集智聚力,架起更多交流桥梁。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需求,提供优质文旅融合服务与产品,提升文旅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规划精品文旅游线,建设世界大河文明旅游目的地。

八、黄河文化协作。推进郑州与沿黄城市的联动协作。坚持黄河流域“一盘棋”思想,全方位对接黄河流域城市群,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强化产业、能源、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协作,通过设施共建、资源共有、活动协作、成果共享等方式,形成发展合力,构建以我为主、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精准融合、全域繁荣的文化协作新格局,实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市场共建等各个方面的区域联动和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沿黄九省区城市共享开放发展红利,共唱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发挥郑州区位优势,借力国家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担当黄河流域联通世界的关键“节点”。

九、黄河文化资金。创新郑州黄河文化投融资体制。加强系统谋划,进一步创新文化事业发展投融资方式,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贷款、PPP、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融资模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深化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战略合作,研究制定投融资创新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及个人深度参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设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基金(母基金、子基金和专项子基金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投资引领和放大作用。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连接建设企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研究机构及新闻媒体等,推动企业与资本的有效交流对接,在全社会持续营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融资机制和浓厚氛围。

十、黄河文化人才。建设高质量的郑州黄河文化人才队伍。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相关政府部门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培养专业性的黄河文化研究学者与智库团队。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搭建高层次、高水准的黄河文化对话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人才“选管育用”全链式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郑州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切实增强黄河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服从、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国家大局中展现郑州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馆员、博士)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