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智慧应急”推进郑州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郑州打造人才高地的方向和路径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着力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打造人才高地的方向和路径

周 爽

自2018年郑州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以来,基于不断更新的人才政策和长期扎实的人才工作,郑州在人才集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2中国城市吸引力指数报告》显示,郑州的人才吸引力指数已从2020年的19位提升至11位。但是面对疫情常态化下的经济压力、全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才流动越发频繁的现实,为实现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郑州在打造人才高地上仍需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开拓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郑州打造人才高地应努力的方向

1.处理好5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本土人才培育和引进人才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发挥好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叠加效应;第二是处理好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才与城市发展精准适配;第三是处理好中长期人才需求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当下行业发展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第四是处理好人才管理和人才服务之间的关系,以畅通人才工作沟通机制;第五是处理好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现有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用人机制的灵活性,有效激发人才活力。

2.搭建4个桥梁。第一是人才与创新创业平台之间的桥梁;第二是人才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的桥梁;第三是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之间的桥梁;第四是人才之间的沟通对话桥梁。通过这四个桥梁,发挥人才政策的最大效力。

3.提升5方面能力。打造人才高地,不仅要汇聚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在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上,要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在汇聚人才的主方向上,要提升凝聚共识的能力;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要提升梳理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畅通沟通、反馈机制上,要提升人才及其团队动态需求衔接、协调能力;在人才考评工作上,要提升“立新标”的能力。

二、郑州打造人才高地的路径

1.找准定位。政府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厘清职责范围和服务事项。以实现后续人才工作的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及其团队的动态需求精准匹配,并产生良性互动机制。

2.查清家底。全面排查摸底,掌握一手数据。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郑州市人才发展报告》中反映的人才资源现状和特征,全面、有效摸底重点产业园区、功能平台、重点实验室、科研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智库基地和专家库、工业设计中心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工作,绘制重点人才需求地图。利用分行业、分领域的人才紧缺指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绘制重点人才需求区域分布图。加强与相关引才部门协同联动,按图索骥,招引人才,为下一年人才政策的制定和细化工作提供细致准确全面的一手数据资料。

3.选好标杆。从多个城市的人才战略及其目标来看,目标趋于一致,均明确了打造创新和人才高地的发展定位。但是,基于区域优势的差异性,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城市发展思路和路径,对郑州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从9大国家中心城市来看,武汉的发展思路尤其值得郑州学习和思考。同样经历了疫情,同属国家中心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武汉利用自身“中国高教第三城”的科教资源优势,提出了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继而转化成创新驱动发展优势的发展思路。其背后的谋划逻辑为郑州丰富和细化相关人才工作的内涵树立了标杆,起到了示范作用。郑州应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明确打造人才高地标准,努力走出一条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独特的发展之路,形成“理念+优势+思路+政策+转化”的人才高地实现路径。

4.加强谋划。人才工作的开展急需弱化事务性、行政性角色,提升策略性、专业化的顶层设计角色。首先,根据省、市“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建立优先级次序,分阶段稳步推进,保障人才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协调,保障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形成满足人才发展目标的系统的短中长期规划,通过时间节点的动态反馈、评估,动态调整预期效果,反向刺激和推动人才工作发展。其次,进行产业未来发展和行业发展分析,结合本地受教育人口规模,进行人才需求总量预测,以提升郑州人才发展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统筹性和权威性。再次,优化人才资源的产业和行业分布和合理配置,将人才精准嵌入城市发展新格局。建议每年针对城市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调研和研究项目,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指南”,结合用人主体的人才需求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动态调整人才供需结构。

5.提质人才存量。根据省、市“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工业设计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一手数据资料,科学制定郑州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并专门制定重点人才计划以及头部企业、重点实验室、科研中心的人才培育计划,通过进一步梳理和整合提升现有科教资源和本地人才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人才集聚平台,提升人才储备质量,把受教育人口规模优势转化成科教资源优势和人才储备优势。同时,进一步发挥重点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应届毕业生的个人优势测评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完善高校、企业、人才三方补助政策,提升郑州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提质存量人才储备,为郑州重点产业、行业输送人才。同时,整合提升全市现有科教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教培机构等,在内涵上延伸人才培养计划,从人才培养拓展至人才团队建设,战略领军人才指导,领军人才带队,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人才培养的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战略科学家带队、科技领军人才主导,创新团队导入、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参与的方式,提高人才梯队建设层级。

6.集聚人才资源。首先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引才聚才平台资源。通过重点人才集聚工程、引才引智项目,利用和发挥高端人才猎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才工作海内外联络站、校友会等,构建柔性引才引智网络。此外,利用现有行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用人机构的人才需求信息定期上报工作机制,整合引才聚才平台、人社部门、组织部、人才办等相关部门的人才信息资源,搭建用人机构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桥梁。优先发展一批符合郑州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点企业、重点人才项目以及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流人才(团队)集聚区,如中原科技城、海归创业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其次,加大与海内外智库机构的交流合作力度,通过项目和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促进人才+项目、人才+课题、人才+平台的深度融合。再次,提升优势产业话语权,集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高端社会组织力量,通过引入国际组织机构,以前沿性学术论坛和国家级重点课题为突破口,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和提升路径,以设计+产业赋能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相关平台的影响力,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7.激发人才活力。事业发展是青年人才的重点关切点。首先要充分利用青年友好型的政策红利,畅通青年人才的职业上升通道、拓展职业发展途径,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方式和职称评审制度,不仅要关注人才创造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还要关注人才创造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将共识性评价指标和行业特殊性评价指标共同纳入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中,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其次依托郑州现有的创新创业等平台、对外交流合作机构和智库研究基地,通过组织和开展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产业发展论坛,创造人才选拔渠道和人才挖掘机遇。如通过乡情引才工程,通过院士中原行、豫籍专家看河南、中原智库论坛、中州智库论坛、高端人才峰会等活动,营造海内外专家参与,高层次人才引领氛围,提升凝聚共识、能力和水平,扩大人才集聚的影响力和效力,凝聚和储备创新力量。另外,通过灵活用人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挂职、在岗创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相关活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和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激发人才活力。还可通过博士人才绿色通道等政策优势,搭起人才和平台之间的桥梁,推动全社会参与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和价值能级提升。最后,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锻炼人才、挖掘人才、发现人才、留住人才。

8.优化人才生态。完善和升级人才引进机制和创新项目、平台管理模式。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才发展规律和人才的多样性,建立容错机制,摒弃短期见效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的生态环境。另外,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通过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发挥引才网络平台优势,着力从基层培养和选拔人才,以人才带动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畅通人才沟通反馈机制。最后,要加大政策落实和兑现力度,营造更加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作者系郑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博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