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从五个视角看郑州韧性城市建设
加快构建郑州“枢纽+物流+开放”新格局
郑州高水平技能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五个视角看郑州韧性城市建设

张 茹

“城,所以盛民也。”让人民安居乐业是城市的本质作用。2022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基础和现代化水平,让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城市更宜居!”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抵御多重外来冲击时,具备减轻灾害、快速恢复,并将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加快郑州韧性城市建设,可从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五个视角出发,整体推进。

一、从空间韧性的视角看,优化布局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各种灾害的叠加和连锁效应日趋剧烈,给城市空间的定义与布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第三空间理论,人们在城市内的活动空间可分为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第三空间(消费空间)。而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活动时间会减少,而在第三空间的活动时间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一定区域范围内第三空间的占比越大,人口分布就越密集,风险点也就越多,而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叠加和连锁反应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优化第三空间布局,加快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融合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

首先,通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激活“网络”消费空间。电商的兴起,不仅开辟了“网络”消费空间,而且实现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融合。当前,郑州积极发展电商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探索休闲食品、电子制造、轻纺家居、家用电器等特色产业与电商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的提质发展。

其次,通过打造特色消费场景,进一步激活“存量”消费空间。“存量”空间主要是指城市中低效、闲置的用地空间或建筑空间。它往往存在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中,比如老旧小区、废弃厂房等。因此,将“存量”空间更新激活为消费空间,同样有利于促进城市中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融合。当前,郑州市推动“存量”空间更新,积极打造一系列特色消费场景。2022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县(市)区至少打造2个地标性消费场景、网红打卡地。”

二、从设施韧性的视角看,科技赋能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

具有韧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美好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更已成为加速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硬件系统。当前,郑州市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不仅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强调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赋能。可见,科技赋能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而要推动科技赋能基础设施,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首先,政府要为科技赋能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郑州市虽然在科技赋能基础设施方面与武汉、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郑州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扎实,拥有局部领先的优势和亮点,而且《“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河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新基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郑州市推动科技赋能基础设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市场要为科技赋能基础设施提供有力的运行保障。虽然多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应由政府重点参与建设。但是,对于准公共物品属性、私人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创新融资模式,开发证券融资、信托融资等市场化的融资模式;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增强投融资主体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从而为科技赋能基础设施提供有力的运行保障。

三、从经济韧性的视角看,自主创新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

2019年,郑州的城镇化率已达到 74.6%,进入诺瑟姆“S 形曲线”后半段,意味着城市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必须要增强城市的经济韧性。而要增强城市的经济韧性,自主创新是核心所在。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抵御和减缓各种灾害、风险带来的经济冲击。2022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首先,要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平台。一流创新平台是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实现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通道。当前,郑州市积极引进培育一流创新平台,通过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结构优化、高效转化等,加快省实验室、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各类平台的建设。

其次,要加速聚集一流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一流创新人才是支撑自主创新,增强经济韧性的第一资源。率先建立起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才能加速聚集一流创新人才。当前,郑州市从“双招双引”、“三区”融合、创新创业、创新基金、金融服务等方方面面,提出了一系列培养计划和政策支持。

四、从组织韧性的视角看,考核评估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过程,是不断提升组织韧性,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的过程。组织内的管理体系,组织间的协调联动,以及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等是否具有韧性,是否能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与考核评估这一关键环节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需要从细化评估指标和强化结果运用两个层面,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估体系。

首先,细化组织韧性的评估指标。简单来说,组织韧性可从组织在事前的风险认知、事中的应对能力、事后的学习更新三个维度来体现。具体来讲,组织韧性主要包括制度张力、机制弹力、领导能力、组织合力和内生动力五个方面,这些都是影响组织韧性的关键属性。因此,组织韧性的评估指标可依据这些关键属性进行细化,比如领导力、科学决策、成员参与度、主动性、有效合作率、目标一致性、创造与创新等。

其次,强化考核结果的激励约束作用。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及时、充分的运用,直接影响到考核意义的实现,影响到激励约束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组织韧性的提升。因此,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一方面要做到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肯定成绩,改进不足;另一方面要实现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选用机制的“挂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五、从社会韧性的视角看,协同治理是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当前,技术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它以工具理性为导向,以提升治理效率为目标,强调理性的制度建构、独立的官员人格和专业的技术能力。但是面对灾害、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需要实现政府、市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共建。因此,相比技术治理而言,协同治理更易于增强社会韧性,更适合成为郑州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要加快协同治理,增强社会韧性,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动社会力量。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城市治理工作的最佳领导者。但是在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灾害时,城市社区需要发挥重要的自治作用。因此,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增强社会韧性,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协同关系,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为政府”转变,为社区自治组织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供给和技术保障。

其次,调动社会力量。城市居民不仅是城市的居住者,同样也是城市的建设者,更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推进郑州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发挥全民在城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当前,郑州市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教育基地、体验场馆等,在全民范围内积极开展韧性城市理念的宣传教育培训,调动全民参与韧性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发挥居民特长,提升居民能力,共同打造更具韧性的郑州。

(作者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