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郑州枢纽经济高地的着力点
发挥资源优势 增强郑州文化魅力
打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的路径和措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郑州枢纽经济高地的着力点

秦天枝

2021年10月26日楼阳生书记在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大战略”,其中“加快形成枢纽经济”是其重要内容。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让郑州枢纽经济“龙头”高高扬起。2022年6月20日,郑济高铁濮阳段的开通,郑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的枢纽城市。区位是郑州的天然优势,交通为郑州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卡萨达教授的“第五冲击波”理论认为,交通方式的变化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海洋运输时代,到内河水运、铁路运输、高速公路时代,交通运输始终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形态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理论,正在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实践,郑州大都市建设如火如荼,这虽然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市高地打下了基础,但郑州在发展枢纽经济方面,目前还有一些短板弱项:

一是郑州交通“流量”虽大,但“留量”小。表现在过而不驻、流而不聚的问题明显。郑州目前高铁、航空运输“中转”特征明显,呈现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特征,但要素集聚不强。人流、物流的汇聚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效应,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加上短期内疫情防控对人流、物流等原有优势的弱化,郑州亟须加快再造枢纽经济新优势。

二产业发展不足不优,枢纽型产业支撑乏力。郑州是靠铁路枢纽优势、人口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偏弱,缺乏标杆产业园区,领军型龙头企业少。

三是内需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不足。消费领域中高端产品服务供给不足,大量新兴服务消费外流。如巴奴火锅已将总部搬到了北京,锅圈食汇将大本营扎在上海,蜜雪冰城已将“亚洲总部”放置成都。

面对这些问题,要打造郑州枢纽经济强市,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力:

一、强化发展枢纽经济的顶层设计。坚持区域“一张网”、全路“一盘棋”。打破行业、区域的局限性,拆除篱笆,消除壁垒,发挥多层次、立体交通枢纽优势,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各要素互联互通。建议:取消郑州1+8都市圈城市的高速收费,加快落实郑汴同城交通一体化项目落地。形成与国家重大战略相贯通、与相关产业布局相衔接、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交通发展规划,发挥枢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郑州枢纽“圈心”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

二、打牢枢纽经济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着力打造枢纽经济郑州升级版。充分挖掘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带来的发展红利,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促进航空、铁路、公路、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国际航空引领开放发展”主题,重点培育,多点带动,打造线上线下枢纽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构建多级多点网状发展新格局。郑州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不断提升枢纽城市的极化效应,有利于提升郑州全球联通水平和辐射能级,有利于郑州打破发展藩篱,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弯道超车”。

三、培育枢纽经济支撑产业。郑州发展枢纽经济必须注重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切入点,以打造枢纽经济服务平台为抓手,以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为核心任务,以开发现代枢纽功能区为着力点,做大做强郑州枢纽经济的先导产业,聚焦商用车制造、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已经解禁外资限制类项目,瞄准5G核心元组件、芯片封装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与高端智能制造业,抢抓先机,务实推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谋划对接一批有希望落地的大型企业在郑州落地生根。

四、打好发展枢纽经济组合拳。首先,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中心,打造郑州航空大都市。航空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度复杂的高科技产业。它具有产业链长、投资乘数效应大、辐射性带动性强,能够带动上下游众多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抓手。研究显示,在航空工业领域每投入1亿元的研发,可持续产生7000万元/年的产值;一个航空工业项目发展10年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中心,加快形成郑州机场、郑州航空港站、客/货多式联运等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构成空铁双核驱动格局,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有力支撑;以郑州航空产业为基础,加快形成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联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西安飞机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打造中原航空产学研基地。发挥富士康智能手机龙头作用,带动中小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合力。其次,用好高铁对要素“流”的助推作用。郑州高铁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拓展了都市圈的覆盖范围,大大拉近了郑州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距离。郑州“1+8”大都市圈应实现高铁公交化,500公里的城市群形成1~2小时交通圈,1000公里跨区域大城市间实现当日往返,2000公里跨区域大城市间实现朝发夕至。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高铁运营将沿线城市和区域连点成线,促进了沿线各种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力推动了郑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五、构建“1+8”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交通是都市圈的大动脉,是经济和人员互通往来的大通道,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郑州都市圈9个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良莠不齐,交通一体化水平亟须加强,加快实现郑州都市圈互联互通和区域间协同发展。首先,加快郑州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建设。要强化枢纽功能、巩固枢纽地位,优化“铁公机”多元交通体系,探索海陆空多式联运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全球联通水平和要素配置能力。其次,深入推进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探索创建国家枢纽经济示范区,走好“枢纽+物流+消费+制造”发展路子,变“流量”为“留量”。再次,打造“轨道上”的郑州都市圈。启动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市区连片成网、都市圈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六、营造发展枢纽经济的优良环境。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着力形成服务外包、文化、教育、中医药、知识产权、创意设计等服务新优势,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保税+”新型贸易模式,打造郑州国际免税店,加快领事馆建设。加强与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交流,推进国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对接。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文创产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