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振国
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即正直的,或宽容的,或有见识的朋友,为益友。明代名士苏竣把朋友分为四类:能批评规劝的,叫“畏友”;可福患与共的,称“密友”;吃喝玩乐的,谓“昵友”;自私自利的,是“贼友”。这里的“密友”自不用说,“畏友”当然也是益友,陈毅元帅便有言:“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交人以义,交人以德,当然没问题。孔子的“友多闻”,实际上是提倡还要交人以智,爱因斯坦便说过:“要和有头脑且心地纯正的人做朋友。”有人还主张交人以趣,即和有志趣、情趣、才趣的人做朋友,冰心有“花要有色香味,人要有才情趣”之说。孔子还提出“损友”概念,即歪门邪道,或谄媚奉迎,或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苏竣之所谓 “贼友”,自然归在此类。交益友,远损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事物相谐才能相生,重复雷同便难以为继。处朋友也一样,也要讲求和而不同,即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以期互有补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而不是同而不和,或盲目求同,搞成合并同类项,以至朋友再多也形同一人,乏味无趣。所以交友之道,在于尊重和包容,既不强加于人,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迷失自我,像孟子所称“与之偕而不自失”,唯其如此,方能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谐美好的朋友或人际关系。事实上,“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格局大,善于包容,会拥有更多的良朋益友。
谚语说“损友敬而远,益友敬而亲”。远离损友,道理都懂。对益友敬而亲,或亲而敬,则是有些讲究。孔子曾称赞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交友,越是多年的好友,越是加以尊敬,虽然他不轻易交友,朋友却很多,且都情谊深厚,能够至始至终,有的还甘愿为他付出生命,譬如《吕氏春秋》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便杀身以明晏子之贤。都说距离产生美,“敬而亲”便是一种距离美。相反,近则亵,近则狎,则是自古的经验或教训。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朋友相处如同书写要留空、如同画画要留白,这样才舒服,才有美感,才有魅力。
诸葛亮在其“四论”之《论交》中说:“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这段话讲得很明白,建立在权势和利益基础上的交情,是难以持久的,只有真正相知相惜、以情谊相处的朋友,才能经得起考验,才能走得远。“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是名将廉颇的由衷感叹;而张耳陈馀则直接被《汉书》贴上了“势利之交”的标签。与之相反,伯牙子期之交、管鲍之谊、鸡黍之约则成为千古美谈。诗云:“皎皎素心,抱冰霜之洁白。”交友贵在怀有一颗素心,不随流俗,朴守其贞,心灵契合,芝兰馨香。常言说得好,朋友多了路好走,与益友为伴,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