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董全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一个寺院亦是如此。比如,蒲州的普救寺。 当我站在这所寺庙前时,橘红色的夕阳斑驳地投射在这个寺院的红色院墙上。寺前空旷的广场上正在施工,破碎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在弥漫的灰尘中,我撩起裙角,小心地躲开脚下的碎石,来到门口,一位身着制服的管理人员拦住了我的脚步,告诉我已经下班,想游玩明天过来。这时,门口朱红色的栅栏后面一个黄色袈裟的身影惊鸿般掠过,我怅然隔着栏杆,遥望重门深处108层青色石阶上的莺莺塔。 傍晚,在蒲州找了个民宿住下。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寺门口,原想着我们会是第一个,没想到已经来了几名游客。 一对年轻的情侣站在门前的全景图前,用指头点着,按章索图找何处是西厢,何处是崔莺莺的住处。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受阻,到普救寺游玩,结果遇见扶送父亲灵柩回乡而滞留寺内的崔莺莺。张生借住在普救寺的小西轩,和不远处梨花深院的崔莺莺一见钟情,一出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让位于蒲州的普救寺成了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 拾阶而上,温暖的阳光透过寺内的绿树缝隙,愈发显得祥和与幽静,钟磬悠扬。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殿宇庄严雄浑,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从张生借读的“西轩”,与之相睇的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以及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美女导游小高温柔静美的讲解让人对这座古寺有了更深的了解。 青色香烟缭绕的大雄宝殿前,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小沙弥在堂前做功课,见我拍照,忙一缩头躲入门后,让我不禁哑然失笑,瞬间又觉唐突,打扰了出家人的清静。 大雄宝殿的西侧,就是张生当年借读的西厢。宝殿的东侧有一个独院,那是莺莺和她的母亲、侍女红娘和弟弟欢郎住的梨花深院。推开木色院门,迎面是一块原木雕花屏风,屏风上有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待月”是西厢记故事的“卖点”。崔莺莺托红娘给张生的回信,张生去信时赋诗云:“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在故事中,才子佳人定好暗号。夜半,月华如水,张生越墙偷会莺莺,才引出一出《西厢记》千年绝唱。 跳墙之处,果真生有一株可攀缘上墙的杏树。导游道,原来的那棵杏树很大,可惜已经死了,后来人们又依样在原处栽了一棵,黑色皴裂的树枝探到墙内,有心之人试了试,果然可以缘墙而入。 唉,又是一场月亮惹的祸!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故事却远非传说中的传说。“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虽然美好,真实的事实更令人疼惜。《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他始乱终弃遗弃了莺莺。数年后,他经过莺莺住地时,求以外兄见。莺莺终不为出,潜赋:“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元稹数日将行再求,莺莺又赋一章以谢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可惜,事实远非故事中写得那样浪漫和幸福,最终张生还是辜负了佳人。 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那轮西厢的明月,在漫漫岁月中莲步轻移。 百年前的蒲州府永济县是洛阳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称为中都,可惜今已萧索,当时为繁盛所在。那时的寺院相当于有宾馆有食宿的接待所,才子佳人在寺院里结识相爱,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点浪漫故事并不奇怪。也不知是《西厢记》成全了普救寺,还是普救寺成就了《西厢记》。而小丫鬟红娘成就了一项职业,说媒拉线的月老,不管男女老少,都改名成了“红娘”。 夕阳西下。锈迹斑驳的大钟被来来去去的游人一声声撞响,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古老的寺院。灰黄色的莺莺砖塔下,有人用石块敲击,“呱呱!呱呱!”回音壁传来几声响亮的蛙鸣。 1300多年来,普救寺几经沧桑,起而复灭,灭而又起,人和故事都已成了黑白的旧日时光。 远处,鹳雀楼下黄河水静静地流淌,金黄的河岸滩涂冲刷出一道道凝固的波痕,似乎依旧在无声地吟唱着俗套的人间情男怨女。 不论到什么年代,爱情依然是人们生活和追求的主题。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