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鄂力印象
渔汛(国画) 马国强
喜 秋
老丁书记
《向心城市》: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秋日(油画) 钟国友
开在黄昏的紫茉莉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1967年,袁隆平提出“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湖南省科委获得批复后,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人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1970年,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试验。在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的时候, 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袁隆平命名为“野败”。就是这株“野败”,让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初,袁隆平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新成立的杂交稻研究协作组,成为一名专业研究水稻杂交的科技人员。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75年,袁隆平团队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为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支撑。

1979年4月,袁隆平在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上宣读了用英文撰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现场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辩,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领先。1981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开展相关研究,但只有我国应用到了大面积生产中。

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优秀人才从基层进入中心。为了提高大家的专业理论水平,袁隆平争取经费把他们送到国外“充电”。1985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首届世界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袁隆平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专题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这一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 49”。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专题, 袁隆平组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进行研究攻关。1995年,历经9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独创、领先世界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终于获得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而且米质也有明显改善。这一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年12月,以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担任主任。

1996年,被誉为水稻“第三次革命”的超级水稻研究被纳入国家计划——农业部牵头实施的“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启动。项目分三期进行,以长江流域中稻为例,第一期目标是到 2000年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水稻品种,第二期目标是到2005年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水稻品种,第三期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

2000年,“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第一期超级杂交稻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如期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目标,比当时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是1999年在云南永胜,创造了亩产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2004年,袁隆平团队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 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目标。2006年,二期超级杂交稻开始推广,到2011年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中,亩产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以上。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3亩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按照“种三产四”,如果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2007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2008年,袁隆平团队培育的品种“科超 3218”在湖南省隆回县、汝城县、溆浦县的3个百亩“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示范基地”,亩产超900公斤,“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项目三期目标在湖南提前实现。

2013年,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 两优 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988.1公斤,创造了世界纪录。2016年,袁隆平团队“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经过测产验收,早稻平均亩产达到832.1公斤,晚稻平均亩产达到705.68公斤(干谷),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2018年,由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再创新高,试验田亩产达到了1203.36公斤。

2017年,由袁隆平任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青岛市政府、李沧区政府共同建设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投入运营,抗盐抗碱性的“海水稻”研发成为袁隆平的主攻方向。2018年7月23日《中国日报》报道,袁隆平团队在迪拜试种“沙漠海水稻”成功,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经测产均超出了世界水稻302.6公斤/亩的平均产量。2019年11 月,袁隆平团队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与沙漠相连的试验田里试种的300亩“海水稻”,经过测产平均亩产达到了546.74公斤。

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据统计,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开辟了粮食大幅增长的新途径,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为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至2016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 80亿亩,增产稻谷6000亿公斤以上。近几年,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就能养活600万人。

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原来每亩400公斤的产量,现在已经刷新到了1440公斤。截止到2019年,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别忘了他们

在我国,现在如果提起水稻专家,大家第一个说到的,几乎都是袁隆平先生——他就是水稻界的“太阳”,以至于很多著名的水稻专家都被人们忽略。当然,他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确实太大了,绝对是当今水稻育种界的“1号”。但在我国水稻生产史上,除了袁隆平先生,还有一大批水稻专家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比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农业科学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农科院第一任院长、研究员丁颖先生,1926年就在广州郊区发现了野生稻,随后进行通过野稻培育成栽培稻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 证明了两者亲缘关系相近。1933年发表的《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和1957年发表的《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均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的原产地,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 的说法。1989年,日本学者渡部武尊称丁颖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37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