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栾花如蔻
编织梦想(国画) 李青利
百年古堡人和寨
甘南写意
拥乡入梦(国画) 闫天友
《文化的世界史》:一种文化社会学阐释
妖娆的红薯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妖娆的红薯

♣ 王 灿

我的少年生活,是在南阳盆地“东大岗”旮旯里的一个偏僻乡村度过的,那里丘荒岭秃,土地薄瘠。黑土洼地上种植着小麦、苞谷、绿豆等农作物,漫坡沙砾地上栽满了红薯。

过罢惊蛰,猫了一冬的农家人从红薯窖里取出节子红薯(剪秧扦插的红薯,也叫晚红薯、剪口红薯)开始育苗,叫“下红薯母”。选择一块背风向阳的空地,挖成长4米左右、宽1米左右、深30厘米的池子,把积攒的牛铺砸碎摊平约七八厘米厚。将精挑优选的“薯娘”头向上尾朝下有坡度地摆平摆满“孕床”,晒一晌午头太阳,覆上一层厚厚的细碎草木土粪,泼足井温水。在“孕床”周边等距离地插满弯成弓形的筷子粗细的竹竿或者白蜡条,蒙罩上塑料薄膜。这样,圆拱形的“孕室”就算建成了。而后,隔个十天半月隔薄膜观察观察,如果缺墒了,在晴天中午揭开薄膜洒点水,保持“孕床”干湿均匀。

半月二十天,原本平整的粪面上,裂开缝儿鼓起了一个个小包儿,一棵棵白白嫩嫩的幼芽儿不安分地探出了小脑袋,俏皮地眨巴眨巴眼睛,打量着外边的世界。此后,五七天一变模样:长高了、发紫了、变绿了、叶片伸展开了……真是“薯女”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不知不觉间“孕室”里绿莹莹的薯芽儿,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薯姑娘了。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孕室”内温度增高,怕烧坏薯芽,往往白天掀开薄膜,晚上盖上。几天后干脆晚上不盖了,让薯芽儿沐浴着阳光自然生长。等到薯芽儿壮实之后,就准备往大田移栽了。

“九九”解冻之后,把秋冬耕过的敞垡地耙碎耱平,施足底肥,翻犁一遍,打成埂。一般一埂一行,两埂之间的低处叫“地山沟”。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颗能收一大筐。“谷雨”前后是栽种红薯的最佳时间。挑选最硬实的待字闺中的薯芽儿,一棵棵拔下来,缯成把儿,剪去有病的薯根,蘸上防病治虫的药液,放到箩筐内,运到大田里。薯农顺着田埂用脚锛每隔尺把儿远刨一个坑窑,用瓢浇上定根水,把薯芽儿斜摁到窑窝里,待水洇干后,扶正苗,将碎土轻轻地壅到根部,按压瓷实,叫“封土保墒”。栽红薯挑水是重体力活,正常年景,棒劳力可在坑塘或河沟里就近取水。如逢久旱,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甚至返回庄上拉水。薯芽栽上几天后渐渐挺直了腰杆,舒展的嫩叶像一个个小芭蕉扇。再过一段时间,薯苗披散开来,像一个个“老鸹窝”,远远望去,岗坡上葱茏着勃勃生机。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耕松土、拔草追肥……伴随着一次次的劳作,“老鸹窝”里甩出了“头发辫”,一根、两根……若干根。薯蔓越拖越长,叶子越扑棱越大,仿佛一条条可爱的青蛇仙昂着头向周边匍匐蔓延。绿汪汪的藤蔓爬满了地块,也铺满了农家人的心田。

夏姑娘裹挟着充沛的雨水匆匆赶来,薯藤叶蔓如同气吹似的嘎吱嘎吱使满劲疯长。暗红色的蔓茎,葳蕤青翠的叶片,紫色的叶脉,宛若一条条血管向藤根流淌着甘醇的雨露和丰富的营养。悄然间薯藤主茎节上钻出许多密密麻麻白白嫩嫩的细长卷须,好似红薯的脚爪,紧紧地扎进地表。为了让主根结出大个红薯,需要适时翻秧扯断这些须根。翻秧的活路简单但不轻省,红薯地里没有遮挡,火辣辣的毒日头如芒刺背,薯农圪蹴着一挪一趋地把薯蔓挑起来,翻过去,再挑起后翻过来捋直顺,随手薅净旁侧的杂草。稠密的薯秧被翻过来,缕缕清风从垄沟间愉悦地自由穿翔,秧叶重新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返青后愈加蓊郁了。翻完几亩地的红薯秧,皮肤往往被晒得黢黑发亮,整个人如同碧绿薯海里的一条黑泥鳅。

秋分前后,绿意婆娑的薯藤茎蔓渐渐放缓了生长速度,大部分养分都输送给了地下的薯瓜。

寒霜降过,泛黄的薯叶变褐了,枯萎了,一块块薯田恰如一张张墨绿的毡毯,镶嵌在深秋的原野上,将浅丘漫岗装饰点缀得辽远空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