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栾花如蔻
编织梦想(国画) 李青利
百年古堡人和寨
甘南写意
拥乡入梦(国画) 闫天友
《文化的世界史》:一种文化社会学阐释
妖娆的红薯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丁颖先生曾提出以我国栽培稻种系统发育过程为基础的五级分类法:第一级为籼粳亚种,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 第三级为水、陆稻生态型,第四级为黏、糯稻的淀粉性质变异性,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他还对收集到的6000多份栽培品种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把它们保存下来,为以后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我国第一个矮秆良种“广场矮”的育成就是利用了保存下来的农家品种“矮仔黏”的矮秆基因。

1933年,丁颖先生在全球第一次进行用野生稻种质与栽培稻育种的尝试,成功选育出“中山1号”,并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品系,当时在东亚稻作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丁颖先生从植物地理分布与环境条件相统一的生态学观点出发,以光、温、雨、湿等气候因素为基础,以品种类型为标志, 结合土壤、耕作方式等人为原因,把全国划分为华南双季稻作带、华中单双季稻作带、华北单季稻作带、东北早熟稻作带、西北干燥稻作带、西南高原稻作带等6大稻作带。这为我国水稻生产和组织全国科学研究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2017年4月,由袁隆平先生发起、以“南繁种世界源,中国稻世界粮”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交流全球水稻育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助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这次论坛,可谓群贤汇聚,把当前我国水稻界的精英专家“一网打尽”——在以袁隆平先生为主席的主席团中,领衔的10位农业领域的院士均是耀眼的业界明星。

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先生,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先生,擅长植物细胞学、作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一直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武汉大学博导朱英国先生,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并实现了产业化,得到大面积推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德两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先生,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近年来,李家洋团队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合作运用“分子模块设计”这一突破性技术育成的“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在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项目支持下产生的重要成果,是颠覆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大胆实践和成功探索,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现代育种理论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指导未来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主任陈温福先生,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先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培育的“汕优 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

我国的水稻育种专家是一个庞大的队伍。端起碗吃饭的时候,我们要感谢袁隆平,但也别忘了他们。

河南的水稻专家

河南的水稻育种虽然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发展势头可喜,常规粳稻育种居黄淮地区先进水平,在高产育种、优质育种、抗旱育种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选育出的“豫粳6 号”“郑稻18号”“水晶3号”等有代表意义的品种,都有不俗的表现。

河南省粳稻育种从20世纪50年代的引种试验开始,不断丰富育种素材,进而开展了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并在理化诱变育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几十年来,河南在水稻优质育种、高产育种、抗旱育种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选育的不少品种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陕西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为我国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像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育成、1998年通过国审的“豫粳6号”已成为当前黄淮稻区的主栽品种。由河南省农科院培育、2007年通过国审的“郑稻18号”,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在黄淮粳稻区有着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起,河南在粳稻品种选育上开展了高产株型育种研究,广泛引进优良种质资源,改良现有品种材料,通过基因重组互补聚合优良特性,先后选育出“豫粳1号”“郑稻18号”等品种。“豫粳1号”等高产品种在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00多万亩。

河南还先后育成“新稻6811”“水晶3号”“方欣1号”“花粳2号” 和引进“黄金晴”等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河南原阳大米赢得了“中国第一米”的荣誉。河南选育的“花粳2号”1985年被评为部颁优质米。河南稻区利用这些品种的稻米进行产业化开发,树立了河南稻米品牌,也展示了河南优质粳米的竞争实力,大大推动了河南优质稻米的发展。

河南还利用气候、地域等条件和丰富的稻种资源,在特种稻育种方面开展研究与应用推广,先后选育出“中牟糯稻”“新香糯”“香稻丸”“黑帝”“原香 1 号”等糯稻、香稻、有色稻品种。这些特种稻的开发应用为河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原料支撑。

2003年11月21日,由河南省原阳县提供的40克水稻种子搭载我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遨游18天后顺利返回地面。河南省农科院和原阳县农科所共同承担起了太空水稻的选育工作, 经数十位育种专家艰辛遴选、4年的定向培育,在2007年获得了一个富含硒、铁、钙等微量元素,外观饱满晶莹,口感良好的水稻新品种—— 黄蕊太空营养稻,为这次太空水稻育种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2011年1月20日,由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任组长的农业部咨询调研组来到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该院姬生栋教授主持的水稻远缘分子杂交育种技术进行咨询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姬生栋对水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进行研究,探索现代育种技术,利用玉米裸露DNA片段进行水稻分子育种,获得了基本稳定并且拥有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176种,有的株型很像玉米,单株稻产量超过250克;有的粒型酷似小米,经检测营养成分是普通水稻的11倍。咨询调研组专家认为, 姬生栋通过水稻远缘杂交和诱变育种技术创造了一批新的突变体及育种新材料,这些种质资源对培育水稻新品种是有价值的。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利用远缘分子杂交育种技术育成的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玉稻518”通过河南省审,2015年通过国审。

说起河南的水稻育种专家,第一个就是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青林。不夸张地说,他是河南水稻育种的“一哥”。

1982 年从河南农大毕业后,王青林就来到了目前全国最大的中稻生产地级市信阳,这里也是全国中籼稻的优质高产区、全国优质中糯稻的集中产区,水稻生产占河南全省的七成以上。处在这样的区域,王青林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38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