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径古道清幽图(国画) 刘洪海
春 蕾
豆 沫
中秋辞
林虑秋云图(国画) 李 明
《勾勒姆医生》:我们如何与医生携手应对疾病
荷的往事
万物惊秋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豆 沫

♣ 宋宏建

在河南省的版图上,位于焦作市温县西南隅的招贤,虽是个不起眼的小乡,但有两张名片却是响当当的:一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故乡,人称“司马故里”;二是一种特色小吃,名曰“招贤豆沫”。

有人说,河南人的早餐,除了胡辣汤,还有一碗豆沫。

豆沫的起源,老人们说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意思是说,武王平定了商纣暴乱,天下归周,然而伯夷、叔齐却视为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据传他兄弟俩饿死之后,殷人感其气节,祭奠时把小米在石臼中舂成粉,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煮熟,名就叫“豆沫”了。

其实豆沫发源于邯郸的武安、峰峰一带,流传于河北、河南的毗连地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小吃中的活化石”,可谓名副其实。因为我国北方盛产小米,用其熬粥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所以在许多地区,妇女们“坐月子”期间,都保留有用小米粥拌红糖来补养身体的习俗。不过再好的粥天天喝,也有审美疲劳的时候。所以呀,我们的祖先似乎得到了上苍启示,某一天忽有灵光闪耀,把含有大量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小米磨成面,熬成粥,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的黄豆沫兑入一锅,咕嘟咕嘟熬煮起来……

两种杂粮这一混搭不大要紧,哇!米味与豆感——两种天然的五谷醇香,先是奇迹般地拥抱,水乳交融成细腻柔和的靓汤;继而热烈地欢叫,如胶似漆成黄里透白、白里渗黄的香粥。此时此刻,妙手丹青者再加一笔恰似点缀的青菜绿叶,眼前立马呈现出一派橙黄橘绿、环肥燕瘦的妖娆。末了,待那画龙点睛的一味盐巴撒入,豆沫浓郁的灵魂仿佛重新受到洗礼,涅槃升华为一种诱人的芬芳,袅袅娜娜扇动翅膀,让早已闻香下马的食客味蕾怒绽。

好吃不贵的豆沫,说白了,也就是一种杂粮掺煮的吃法而已。然而很多美食的创造,往往就在于突发奇想或随意之间。眼下的食客们嘴刁了,豆沫作坊也实现了现代化,泡、煮、汆、炖、焖……程序严谨,精准到位。即先把主料小米在水中浸泡,夏天一两个小时,冬日三四个钟头。总之是泡到指头能拈开时打浆,同时加入花椒粉、小茴香和盐。再把辅料大豆煮透,配以芝麻、粉条、豆腐、花生等汆熟,炖上备用。最后把锅里的清水烧开,缓缓加入米浆熬至浓稠放入辅料、味精等熄火,焖几分钟即可。

中原的豆沫以温县而知名,温县的豆沫以招贤而知名。尤其是在经营史上,招牌可追溯至清代的王怀家传豆沫,四五代人一以贯之地精耕细作,以其香味独特、口感舒爽、经济实惠、营养丰富而“脍炙人口”。“招贤豆沫”之所以闻名,除了食材正宗之外,与传统工艺的石磨加工米浆以及海带丝、豆腐丁、芝麻碎、花生末与生鲜时蔬的配菜加入,也有很大关系。

味道,是人世间一场不期而遇的深情。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个生活在明清之交、在康熙登基之年被杀的才子金圣叹,临终曾经遗言:“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无论此话属于诙谐还是荒诞,但绝对是经典无疑。有时我就想,小米粥与大豆沫的“撞婚”,也是在偶然之间,一场不期而遇的深情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