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子产的传说
一个民族诗歌传统的坚守者
大江东去(国画) 邢玉强
郑州就是一部书
仲景行医图(国画) 房 巍
《回想》:以推理的方式写日常生活
葫芦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子产的传说

♣ 史留昌

长葛西北处有一座小山,名曰陉山。山北属新郑,山西归禹州。辞书上对“陉”字的解释为“山之终也”。此山正是秦岭向东一脉终止处。

陉山不是很高,海拔高度还不到330米。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陉山就有一仙,这个仙不是人们敬奉的神仙,而是一个为民造福、清正廉洁的名人——子产。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长葛、禹州、新郑均为郑国所辖,郑国的国都就在现在的新郑。郑国有一大夫叫子产,曾陪伴三朝君主,执掌国政40余年。他执政时期,正是晋楚两国争霸时期。从地理位置看,晋在郑国北,楚在郑国南,小小的郑国正处两霸之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大变革时期。子产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多事之秋。

子产治国殚精竭虑。在内政方面,他根据郑国国情制定国策:一是把修德爱民作为立国之本。二是把民生放在首位,发展国民经济。三是制定国法民规,以法治国。把整个郑国治理得民富国强,政通人和。在外交方面,他凭其才干,巧妙地周旋于晋楚两霸之间,游说各国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弊,有理有节有据,不卑不亢,使晋楚两霸口服心服无可奈何,郑国得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因此,子产深得郑国人的爱戴与尊敬。子产死后,郑国人颂道:我有子孙,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植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鲁国的孔子闻子产而死也痛哭流涕曰:古之遗爱也!

子产虽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又执掌郑国大政40余年,但因他一生廉洁奉公,家里一贫如洗,死后竟无葬埋费用和葬埋之地。郑国人被子产廉洁奉公的精神感动,在郑国掀起了一个捐助子产葬埋费用和葬埋之地的热潮,在很短的时间内,捐助的金银珠宝、钱财粮物及风水宝地不计其数。有一青年男子无物可捐,就把身上佩带的玉佩解了下来。有一女子同样是无物可捐,就把头上戴的珠簪取了下来。但子产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对捐助之物分文不取不用,背着父亲的遗体爬到了荒芜的陉山,找了一处石坑,把父亲遗体放在了里面,又扛来山上特有的红石,为父亲垒了一个红石墓。子产真可谓生不贪民财,死不占民地。

子产儿子的这一举动,又一次感动了郑国人。他们纷纷上陉山背红石为子产垒墓,把子产红墓垒得又高又大,润色可爱。在背石垒墓中,还传出了一个神话:说是子产的精神感动了一位叫石婆婆的神仙,她也连夜上山为子产背石块垒墓去了。谁知她背着巨石尚未走到子产墓前,雄鸡叫了,天也亮了,她就化作了石头永远停在了那里。至今,那传说的石头还在,是一巨大的似人形的石柱,高有数丈。一块巨石平躺在石柱顶上,此巨石东西长一丈五尺,南北宽一丈有余,厚有五六尺之多。人登其上,可晃动可作响,成了人们上陉山必看的一道景观。

后来,人们又在子产墓前修了一座子产庙,还把九九重阳节定为陉山古会。这一天正是子产逝去的日子,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古会,是对子产的怀念。古会这天,几十里地的人们纷纷到此登上陉山,焚香祭祀,念经讲善,整个陉山遍山香火,烟雾如云,经声如潮,甚是壮观,可见人们对子产的敬佩与怀念。

至今,子产墓仍在,子产庙仍在,九九重阳节古会仍在盛行,向后人传说着一代名人爱国奉献、爱民如子、廉洁奉公的故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