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子产的传说
一个民族诗歌传统的坚守者
大江东去(国画) 邢玉强
郑州就是一部书
仲景行医图(国画) 房 巍
《回想》:以推理的方式写日常生活
葫芦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何弘 尚伟民 著

蔡旭先生1945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深造, 深入了解了美国一些大学在小麦育种上的思路与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回国后开展小麦育种工作的战略构思——以高产、抗病、稳产、优质为主要育种目标。与此同时,他还奔波于华盛顿州、堪萨斯州等美国几个产麦区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农业资料和小麦品种资源。1946年夏天,蔡旭先生带着收集的3000余份小麦品种资源回国,应邀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1949年,蔡旭先生发表了我国关于小麦条锈性遗传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遗传》。这项研究结果可以说是他后来北上开展冬小麦抗锈育种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前奏。

1963年,蔡旭先生组建了北京市小麦科学技术顾问团,为北京百万亩小麦增产寻求方法。到70年代末,京郊小麦亩产从50多公斤上升到400公斤。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蔡旭先生主持育成了四批20多个小麦品种。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蔡旭先生将上千份原始材料及品种毫无保留地送给15个省、市小麦产地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研究。这对于我国小麦发展堪称是功德无量的贡献。

吴兆苏先生1919年生于福建省连江县,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重庆)。在大学三、四年级期间,参加过由金善宝教授指导的小麦和烟草科学试验活动。1947年,吴兆苏先生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及农艺和植物遗传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吴兆苏先生克服种种困难,与众多留美科学工作者一同回国,受聘为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1979年后兼任小麦品种研究室主任。自20世纪40年代初,吴兆苏先生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小麦研究,参与过“南大 2419”的选育和推广。1951年,他用普通小麦(南大 2419)与圆锥小麦(华西分枝—Tg)杂交,后经多代选择育成了中国较早的种间杂交品种“南农大黑芒”。20世纪60年代,他通过复合杂交育成了早熟品种“复穗黄”,利用智利品种欧柔育成了“钟山2号”“钟山6号”等品种。除进行新品种选育外,他还在产量、品质、抗性等目标性状的遗传和机理,特别是在小麦品种分类、生态区划、休眠特性与穗发芽、抗赤霉病轮回选择和馒头蒸制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20世纪50年代,吴兆苏先生就率先在国内对小麦品种种子休眠特性及穗发芽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小麦育种,重视产量、抗病性及早熟性,而忽视品质的选育。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吴兆苏先生应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邀请,组织翻译一些国外有关小麦品质方面的论文,并撰写成《国外小麦蛋白质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积极倡导开展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他还指导自己带的研究生就面粉品质、馒头蒸制品质、面包烘烤品质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等进行深入研究,受到国内同行的重视。

杂交小麦的开拓者范濂

无论是在河南还是在全国的小麦遗传育种史上,范濂先生都是不能忽略的专家。出生于1919年的范先生,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即使做到副省级领导(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也没有离开过科研第一线。在90岁高龄之时,范先生还在麦收前冒着高温深入田间地头,察看优良小麦品种生产情况。

范濂先生1942年从浙江大学农经系毕业后,考取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1944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回国。1956年到河南农学院(河南农大前身)农学系任副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1979年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兼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1981—1998年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河南农大官网上一篇关于范濂先生的文章写道:“半个多世纪以来, 范濂主要从事生物统计教学和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小麦育种专家和生物统计学家,是我校生物统计教研室和小麦育种研究室的创建人,是我国杂交小麦和小麦品质改良全国攻关研究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范濂先生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数量性状遗传规律、育种方法和试验统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选育出抗倒伏、耐涝、抗病、抗干热风的大穗型“豫麦1号”“豫麦3号”“豫麦9号”等小麦品种,在黄河以南推广种植,成为当时优秀的小麦品种。

范濂先生的学生、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河南农大农学院教授詹克慧2004 年选育出具有优质、多抗、广适、超高产等品质且综合表现优异的小麦新品种“豫农 202”。这个品种被列入河南省超级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科技发展“863”计划项目,范濂先生一直很关注,还给予了悉心指导。2007年,“豫农202”通过河南省审定后,范濂先生郑重地对河南农大领导说,“豫农 202”的选育成功,是河南省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实现了超高产潜力和优异的综合表现的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大品种,要好好推广。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范濂先生的引领下,近年来河南农大小麦育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0 年至2008年,先后有“豫麦68”“豫农9901”“豫农 201”等7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豫农系列小麦新品种, 主持完成了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跨越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超级麦育种重大科技攻关等十几项重大科技项目,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2009 年6月6日,范濂先生90寿诞当天,河南农大举行了设立“范濂奖学金”仪式,河南农大领导满怀激情地介绍了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农业教育家50余载所做的贡献——范濂先生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坚守在实验室、试验地和大田里,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最终化为中原大地上一望无际的金色的麦浪。

2016年5月1日,范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郑州逝世,享年97岁。5月6日《河南日报》刊登消息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范濂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表示悼念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朱镕基同志表示悼念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麦田里的战狼

在小麦品种中,河南还有一个堪称与“郑麦 9023”同样辉煌、在全国叫得响的当家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百农矮抗58”。它的产量一般每亩在550~600公斤,高产示范田突破700公斤,推广后很快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多年来在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一直稳居第一。截止到2016年,“矮抗58”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3亿亩,实现增产 86.7 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70多亿元。有人估算,全国每 8个馒头中就有 1 个来自“矮抗58”小麦。

43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