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 心 光 明
嵩岳胜景(国画) 闫天友
黄花独
爱因斯坦的预言
蜀乡印象(国画) 杨振熙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斯多葛哲学的人生艺术
亲亲的红薯窖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亲亲的红薯窖

♣ 王 灿

记忆中南阳盆地“东大岗”脚下的故乡,岗丘起伏,土地薄瘠。秋庄稼有谷子、苞谷、芝麻、绿豆、红薯等,其中,红薯是最重要的“秋粮”。

红薯是高产农作物,一亩地能产好几千斤红薯。从这村到那村,到处都是红薯堆儿;从这院到那院,家家都是红薯蛋。收获的红薯,分春红薯和晚红薯。春红薯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适合“擦红薯干”或者磨成粉,下粉条、旋粉皮。晚红薯主要贮藏在“红薯窖”里,以备长期食用和留作来年的种子。

那年月,几乎家家都挖有红薯窖。故乡的红薯窖,集中挖在距离村庄一里之遥的漫岗上,乡亲们亲切地叫它“红薯窖岗”。在岗坡上选一处背风朝阳的地方,挖一直径大约60厘米、深4米多的“井筒”,在“井筒”底部的侧壁上横向拓展,斜着下挖高1.8米左右的圆弧形坑洞,洞的大小以能放下自家的红薯为宜。窖壁两侧,各挖一行均匀的坑窝,方便上下时脚踩手攀。圆形窖口大多用“渣块”(带草的硬泥)夯打而成,窖沿儿高出周边20厘米左右,上面压着一块平整的大石板,以防雨雪侵蚀。

农家人对下窖红薯的要求标准高,讲究“轻刨慢出土,轻摘慢着地,轻装慢卸,轻拾慢下窖”,下窖前还要精挑细选,撞烂、蹭破皮、虫蛀的红薯都不能下窖。尤其对留作“红薯母”的更是优中选优,只有那些皮无破损、体无棱沟、个头中等的条状红薯才能入围。如果是老红薯窖,还需要用镢锛刮掉一层窖壁旧土,把往年残留的杂物拾掇干净,以免病菌感染红薯,俗称“洗窖”。红薯初下窖,窖口敞开,窖温保持10℃左右。如果低于此限,往窖内泼适量井温水,促窖温上升。上冻之前,用大石板把窖口盖上,以保持窖温,但不可封闭太严,一头支两三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否则红薯皮会出现黑斑块。数九寒天,需用细沙把窖口封严实。开春之后,每隔半个月左右掀开窖盖一次,以防红薯表皮鲜美而瓤变质。如果储存得当,甚至到了来年麦熟,红薯依然甜味儿不变,汁水充足。

那年月,隔三岔五人们都要上“红薯窖岗”拾红薯,下窖的任务,就是俺小孩子的事了。拾薯时,先掀开窖盖透会儿风,再点燃油灯或者蜡烛,将其稳稳地放入小荆篮,待小荆篮悬至窖底,如果灯还亮着,表明不“闷窖”,才会让孩子下窖。手脚麻利的父亲用一根柔软且结实的麻绳在我腰间缠绕几圈,从我的两个胳肢窝掏过攀着臂弯,将我徐徐放进窖底。我弓着腰,吮吸着湿润泥土的清香,借着窖口透进的些许光亮,摸索着将一根根红薯放进荆篮,装满一篮父亲就把它拉上去……间或从上面窸窸窣窣落下的碎土,凉丝丝地掉进脖子里,撒落头上。末了把我拉上地面,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像荡秋千一样美妙。

上了窖,红薯一出汗,便开始变甜了,可以烤着吃、蒸着吃、晒着吃、生着吃,还可以熬红薯粥、红薯糖稀……咋吃咋好吃。浑身是宝的红薯滋润着庄户人家一个又一个的日子,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说。

岁月蹉跎,流年似水。“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窝瓜菜、红薯饭、饿死不算庄稼汉”等顺口溜描述的境况一去不复返。如今,随着农民纷纷进城打工,种红薯的人少了,曾经的“地下粮罐”——红薯窖,或坍塌或被填埋,那座“红薯窖岗”也有名无实了。但那如糖似蜜的红薯,那些绵密的薯事将永远窖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