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对这一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如此评价:“‘矮抗58’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它的高产、稳产、抗倒、抗旱、抗病等优良特性表现突出,是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重要进展。”凭借高产稳产、矮秆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适应性广、稳定性好等品种优势,“矮抗58”夺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矮抗58”的研发团队领头人,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茹振钢。茹振钢与许为钢同岁,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小麦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人称“麦田里的战狼”,被誉为“中国BNS型杂交小麦之父”,相继培育并推广了黄淮海地区堪称家喻户晓的“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 茹振钢说,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单产极限是每亩1400公斤,但由于品种、土地、科技等因素,我国小麦产量始终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更没有像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水稻”那样突出的产量。如何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超级小麦”,一直是茹振钢的研究方向。 2016年初夏,茹振钢团队培育的“BNS型杂交小麦”品种在修武县试种收获的时候,他们已经潜心研究了14个年头。试种测产的结果令人振奋:亩产最高达到898公斤。 2017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强优势BNS型杂交小麦组配与规模化高效制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何为“BNS 型”?茹振钢教授解释说,BN指的是百农(即河南科技学院前身百泉农专的简称),S指的是不育系,意思就是由百农系列培育出的低温敏感型不育系小麦新材料。 研究中,茹振钢团队利用人工气候室、日光智能温室和大田结合,选育新恢复系16个、不育系8个,发现黄淮类群小麦品种分别与西南类群和智利类群小麦品种间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创制出3个BNS型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可以满足不同麦区的亲本需求。 茹振钢团队的这项成果的意义,一是构建了BNS型杂交小麦防杂保纯体系,使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到99.99%以上;二是构建了杂交小麦亲本指纹图谱,可用于检测杂交种纯度;三是该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会极大推进杂交小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我国抢占世界小麦种业竞争的制高点。 “BNS型杂交小麦”在济源、新乡、安阳一带黄河滩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测产结果不同凡响:亩产稳定在830~85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产高出100公斤左右。专家估算,“BNS型杂交小麦”在全国推广后,仅河南小麦就能增产10亿公斤,全国小麦增产部分则相当于新增加了一个河南麦区的产量。 河南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一位负责人介绍,河南小麦平均单产从1949年的每亩42.5公斤,到2019年的436.6公斤,增加了9倍还多,这其中,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占到了 50%,居全国第一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经历了10余次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有较大的增产,单产可增加10%以上。仅1998年至2010年,河南就先后培育出10多个优质小麦新品种,完成了小麦品种结构调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占到了七成。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河南小麦育种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已成为黄淮海麦区的主导品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基本上都出自河南。 “周麦之父”郑天存 在小麦品种中,“周麦”系列所占的份额足够大,18个品种覆盖黄淮南片5省200多个县(市、区),多年来在河南小麦种植面积中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每年推广种植3000万亩以上。 “周麦”系列育种人是原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周麦之父”郑天存。40多年来,他先后培育出20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审推广新品种16个,曾连续10年国审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 1978~1984年,郑天存利用小黑麦等与普通小麦杂交、辐射、回交育成了矮秆、大穗、抗病新种质——周8425B,实现了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突破。周8425B具有4个抗病新基因,能有效阻止小麦条锈病的大规模流行。黄淮海麦区利用该种质已育成46个审定品种,其中有5年河南新育成品种的70%都是它的后代,用其做亲本已育成衍生品种(系)80多个,包括茹振钢先生的“矮抗58”和“周麦16”等主栽品种。 上世纪80年代前期,郑天存培育的首批4个小麦品种“周麦8048”“周麦 8088—46”(豫麦15 号)、“周麦8826”“周麦8833”,使当地小麦单产从每亩150公斤左右提高到三四百公斤,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育种实际中,郑天存大胆进行平原当地冬小麦夏繁加代技术的探索,创造出“立体营养春化法”,加代成功率达到98%~100%,把育种年限由6~10年缩短到3~5年,破解了多年来困扰小麦育种的瓶颈——缩短育种时间这一难题,堪称小麦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郑天存育成“周麦”系列第二批的6个品种,其中集高产、多抗于一体的“周麦9号”在黄淮流域三年区试和河南省两年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名列第一,平均亩产506.9 公斤,在全国新品种区试中首次创造了亩产超千斤的纪录,在豫、皖、苏等8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1996年、1997年,成为全国小麦第一大品种及黄淮南片麦区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年,在全国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上,“周麦9号”斩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杰出发明者金质奖(该金质奖迄今为止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只授予过两位科学家,另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到2006年3月郑天存退休,他共培育出五批小麦新品种,其中第四批中的“周麦18号”集中高产、抗灾、稳产等特优品种的全部特点, 在2003年、2004年河南省、安徽省和国家级试验中,8组试验产量均创第一,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批中的“周麦22号”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均表现出高抗病性,2013年种植面积即达1500多万亩。 退休之后,郑天存没有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在育种一线拼搏。2008年,郑天存倾其所有,又把两个儿子、两个闺女家的积蓄全部“征集” 过来,投资小麦育种,成为一个民间育种人。他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1号”,集高产、强筋、多抗于一体,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统一的难题,2011年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成为极具推广潜力的好品种。 2016年8月15日,在全国小麦品种区试总结会上,郑天存选育的强筋优质小麦品种“丰德存麦5 号”,品质评分96.97分,在全国排在榜首。“丰德存麦8号”比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以上,破格进入生产试验。 44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