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题西林壁(书法) 行 深
口 福
最喜人间烟火气
书香暖寒冬
老龙槐(国画) 房 巍
《未婚妻》:摹写县乡中国波澜壮阔的流动变迁
求学记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口 福

♣ 张富国

这是一个有口福的时代。咸淡可口的京酱肉丝、辛香可口的辣子鸡丁、红白分明的腰果虾仁、外焦里嫩的松鼠鳜鱼,可以吃个够。旧时,只有在富裕人家才能享受的美味,甚至连穷奢极欲、豪华无度的皇家宴席,鲍参翅肚、山珍海味之类的宫廷菜,像慈禧喜爱的抓炒里脊、忽必烈“禁止外传”的冰酪,如今,已经上了百姓餐桌,成了一味家常菜。

“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杨万里饿时吃蒸馍,一口一个,胃口好得让人羡慕。口福口福,能吃是福。人老牙口弱,吃上一口饭,大多细嚼慢咽;健康的老人,大快朵颐,鼓动腮帮进食,什么绅士风度、淑女气质,全抛在脑后。满嘴流油的据案大嚼,勾引食欲,刺激分泌口水,最原始的欲望无法抗拒。“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宋朝陆九渊认为,口福的欢愉,比麻木的食不知味更生动。食不知味,常常消沉意志,好像脱离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遮蔽了身体对美食物的品鉴,又怎能也感知自己的存在?贪于口腹之欲的人,值得信任,食欲为先,压制了其他欲望,哪有心思算计他人?好吃,就应该和美食相约,狼吞虎咽,一嘴油光。号称“开台进士”的郑用锡,“矍铄全凭口福贻”,却也道出了古稀康健的奥秘。如此大嚼,尽情享受口福之乐,实属难得。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夜半月下,郑板桥品赏美女蒸的鱼头,酒酣人醉,认为会吃是福。食鱼,先是片去鱼身上的肉,尔后是背上带有小刺的脊肉,炒、烹、煎、炸、煨、熘,细嚼慢咽,确实美味。甚至,连鱼尾上的薄肉也不放过,细烧,美其名曰“烧鱼尾”,弄个鲤鱼跳龙门的噱头,让文人追逐得不亦乐乎。只有鱼头能留得全颜:顺中间一劈,鱼头仰卧大盘,铺上带着酒香的鲜红剁椒,大火蒸开,淋上麻油,铺上香菜,香味蔓延开来。沿鱼唇、鱼脑、鱼皮、鱼肉一路吃下去,快慢有节,吸停有致:鱼皮筋道,要细细地嚼品;鱼唇、鱼脑滑溜,快吸而入,口中稍停片刻,与松软滑嫩稍一触碰,不待咀嚼已融化。鱼香、辣香、椒香、卤香,咀嚼中唇齿间冒出一股侠义之气,荡气回肠。

美味,美在色、香、味、形、声。口未出征,眼、鼻、耳已出动,弄得自己馋涎欲滴,全是菜品炫巧斗妍。最招惹耳朵的一道菜,是三鲜锅巴,又名“平地一声雷”。备好两口锅,一边炸锅巴,一边炒烩响油鳝糊就是把鳝丝炒好拿上桌来,然后用一勺滚油向上面一浇,炸脆的锅巴放在一个盆里,刚端上桌,就把一大碗虾仁、香菇、冬笋片、鱿鱼卷、火腿丝等做成的热汤倒进大盆,“刺刺拉拉”的响声里,腾起一股香味,人的胃口吊得高高的。不马上夹上一筷,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呢?巧食添趣,也算一种口福吧!

宫廷菜以稀贵、奇珍、古雅、怪异著称,贵族范十足。常人的世界,只能以一睹芳容为荣,以抿口细品为耀。如今,在市民眼里,佛跳墙、九珍烩之类,无非是各种名贵食材混杂在一起的“一锅烩”,与猪肉、猪杂为原料的大杂烩没什么两样。没有猪肉、只有猪下水的炖吊子,各式的卤煮,和大锅菜一样,吃得厌烦了,换换口味而已。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菜一道,早已成了百姓的口福。

现在想来,这口福,是万福之根。有口福的人,心胸豁达,心存善意,为人和善,待人真诚。如此为人处世,身上自带福气,也会把福气带给别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