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豫奋进豫出彩 聚焦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畅谈履职心声 厚植为民情怀
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畅谈履职心声 厚植为民情怀

1月14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开启,8位来自社会各界的省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以深厚的为民情怀讲述履职尽责故事。

省人大代表郁林英: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共同奔赴乡村振兴

“10年前,庙荒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青壮劳力流失,守着红旗渠缺水,守着太行山缺资源。‘过上好日子’是庙荒村几代人的愿望,也是我们工作的初心与使命。”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郁林英说。

郁林英介绍,在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庙荒村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游、带领群众“富口袋”。庙荒村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周边还有景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深挖旅游资源,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打造“渠畔人家”特色民宿旅游村,终于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挣了钱,庙荒村也彻底摆脱贫困。二是守好红旗渠、发扬精神“富脑袋”。红旗渠是林州老一辈人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精神始终激励着庙荒人不断拼搏。在全村百姓的艰苦奋斗下,庙荒从穷山村变成了致富的“明星村”。当年参加修渠的老人刘黑牛编了一段顺口溜:“当年修渠流血汗,换来林县面貌变。脱贫攻坚吹春风,吹的庙荒面貌新。乡村振兴政策好,我家钱袋日日饱。”

省人大代表鲁玉:

以创新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省人大代表、商丘文旅投副总经理、商丘古城文旅集团总经理鲁玉向大家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两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正在进行结婚登记,领证的地方是商丘芒砀山“汉宫喜堂”婚姻登记处。这里是永城市民政局与景区一起打造的“婚俗改革实验点”,用汉礼仪式为新人结婚进行“依法登记”。

鲁玉认为,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一是要创造性转化,立足特色,让传统文化“用”起来。在这场汉婚礼仪式中,游客和家人在为新人祝福的同时,也着汉服、食汉宴、赏汉舞、听汉乐,沉浸式体验汉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二是要创新性发展,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商丘博物馆在文物布展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中原本静止的“龙”渐渐从壁画中“现身”,身披五彩、上下翻飞,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这样的展陈方式,是对历史文物的活化、具象化,丰富了群众的现场体验感,让文物文化真正“活”起来,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

省人大代表李莉: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牵绊着无数人的心。“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老年人的健康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事关健康中原建设、百姓福祉。”省人大代表、新乡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莉如是说。

李莉在平日诊疗走访时发现,老年人由于社会交往日趋减少,或受到慢性疾病等困扰,他们往往会产生孤独、焦虑、敏感、自责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几年,我经常联合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借助体检、义诊等机会,通过讲解政策保障、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有困扰的老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正是这一举动,让许多老人从最初的不愿与人打交道、有抵触情绪等,慢慢敞开了心扉,老人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党的二十大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做好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李莉建议,要尽快出台专项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法规,推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推动社区医院老年人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室建设,加强专业服务人才培养,让老年人真正拥有一个更阳光、多彩、健康的晚年,让“夕阳红”更红、更暖。

省人大代表宋爱华:

变乱石滩为森林氧吧 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美丽河南的根本途径。省人大代表、济源市克井镇党委书记宋爱华所工作的克井镇因煤而兴,是济源首个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但由于过度开采,造成了土地塌陷、房屋剥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彻底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掀起绿色革命,打好三大战役。”宋爱华说,一是打好“治理”战,成立专班,分包到人,关停年产30吨以下煤矿,并利用四年时间反复巩固,遏制住了反弹势头。二是打好“搬迁”战,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对部分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彻底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让老百姓对幸福生活有了新期盼。三是打好“建造”战,持续开展“育青山、护绿水”行动,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共建美丽家园,努力把克井打造成天蓝、地绿、景美、人富的济源北部靓丽新城。

宋爱华还展示了一张照片,介绍道:“这是我们建设的‘林海公园’,组织群众义务植树近30万棵,把‘只长石头不长草’的乱石滩变成了景色宜人的‘森林氧吧’。”她说,过去的克井是在煤坑里讨生活,现在他们引进了光伏发电、现代物流、新材料应用,曾经的“短板”逐步变成“优势”,克井镇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文明村镇,也是全国重点镇。

省人大代表查洪付:

“小艾草”托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2021年5月1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专程来到药益宝调研艾草特色产业,并指示‘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总书记的话说到我们农民心坎里,坚定了我们用好艾草产业这把‘金钥匙’,带领村民打开共同富裕生活‘幸福门’的必胜信心。”省人大代表、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农民查洪付激动地说。

树高千尺不忘根,脱贫致富报乡亲。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实现村民共同富裕一直是查洪付的梦想。他创建的脱贫帮扶基地,吸纳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80多人,基本解决了周边所有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周边村民经常说:“小艾草、真是宝,不出村、有活找,挣钱顾家真是好。”

查洪付表示,产业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艾草协会,带动本村村民发展艾草加工企业17家,引导162户村民从事艾制品电商业务,让村民逐步实现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目前,达士营村仅艾制品一项年销售额就突破2亿元,南阳艾草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艾产品生产销售全国第一。下一步,将按照“文旅融合、三产突破、科技创新、产业赋能”的发展模式,把联农带农做得更细更实,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和村民一道迈向共同富裕,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省人大代表余长坤:

以“三个一”推动优势再造 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传统的农业大县,沈丘如何通过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实现县域的高质量发展?省人大代表、周口市沈丘县县长余长坤给出了答案,“我们通过‘三个一’,即保护好一条河、炼好一块钢、建好一座城,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余长坤介绍,“一条河”指的是沙颍河,生态建设方面,沈丘拆除沿岸所有违章建筑、依法关停污染企业,使沙颍河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航道建设方面,加快推进航道升级,打通了内蒙古、山西、陕西与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能源通道,真正让沙颍河成为造福沈丘140万人民的幸福河。“一块钢”指的是安钢周口钢铁公司,周钢的落地结束了周口没有大型重工业的历史,每年节约3亿多元运输成本,一期全部投产后可达500万吨规模,推动沈丘钢铁新城建设速度更快、质量更优。“一座城”指的是临港新城,我们瞄准国内500强、行业30强等龙头企业,吸引了跨境电商大龙网、瑞茂通大豆蛋白等知名企业落户,“临港新城、开放前沿”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

“1500年前沈丘人周兴嗣所做的《千字文》中有句话‘矫手顿足,悦豫且康’,说的就是沈丘人现在的生产生活状态:喜悦、快乐、安康、有朝气。”余长坤自豪地表示。

省人大代表蒋平:

“三心”“二意”做好代表工作

群众的呼声,就是代表履职的根本动力。省人大代表、濮阳市台前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蒋平认为,做好代表工作的诀窍就是要做到“三心”和“二意”:对群众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做事要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得意他的事国家专门有人管。

“首先要有爱心。群众的诉求多种多样,要学会换位思考做他们的知心人。”蒋平每周五会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并将自己的“代表码”和电话号码公示到学校门口,协调解决了留守儿童托管等一系列问题,群众常夸赞她“人民代表真是为人民”。

“很多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有耐心。”蒋平回忆道,“记得县里菜市场搬迁时,一位卖菜的老人担心新市场生意不好做,不愿意搬。弄清楚情况后,我跟随县里四级代表小组多次实地调研,并常与老人唠家常、讲政策。最终老人一家高高兴兴地搬到了新市场,收入也比原来高了不少。”

细节决定成败,细心事关结果走向,这也是蒋平提到的“第三心”。作为一名教龄近30年的老师,每天都会有家长向她咨询孩子教育问题,通过她的细心开导,帮助不少家庭恢复良好亲子关系,孩子们学习生活也都走上正轨。

“我们的‘三心’,换来了群众的‘二意’。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我会继续努力当好人民的代言人。”蒋平坚定地说道。

省人大代表刘子军:

“聊”民生 “议”实事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议”实事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应如何探索民主建设新路径,让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省人大代表,洛阳市涧西区郑州路街道南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子军分享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聊”出来的民生。“我们社区班子成员经常到群众聚集的地方聊天,有次大家提到‘大病医保报销完以后,村里能不能再给报销点儿?’大家有这个愿望,我们就立即着手。”经过测算,社区觉得要算大账、算民心账,村里各项支出压缩一点,这个事儿能办。群众也因此把经常聚到一起聊天的凉亭、长廊亲切地称为“守心亭”“连心廊”。

第二个故事是“议”出来的实事。面对旧村改造未安装暖气管道的问题,根据“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的原则,刘子军组织大家共同商议,经过充分理解、协商,最终决定由社区投资4000多万元为老小区通暖。刘子军说:“用上了暖气的居民满脸笑容拉着我的手说,暖气热了,我们心里头也是热乎乎的!”

刘子军表示,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最大感受是,大伙儿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最大限度将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儿纳入议事范围,多吸收采纳居民的意见,才能让群众更满意、更舒心。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昕 王世瑾 董艳竹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