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豫奋进豫出彩 聚焦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畅谈履职心声 厚植为民情怀
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充分发挥投融资功能作用 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如何发挥政府涉农投融资主体的功能作用,放大有限的政府资金的使用效能,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这是省政协委员张淑杰关注的重点。

“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必须把‘三农’基础打牢夯实。”张淑杰认为,通过加强政府涉农投融资平台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作用,创新投入方式,统筹多种手段,推进资本运营,充分发挥投融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一方面放大政府资金的使用效能,另一方面有效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促进河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政府投入毕竟有限,指望单一政府投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很难快速培育产业、真正把农业做大做强,所以需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推进涉农资金集中使用、市场运作、资本运营,拓宽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多种渠道,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对接金融和社会资本,放大政府资金使用效能。”张淑杰说。

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

大力发展农产品特色产业

河南农产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众多独具人文特色的地域农产品物产体系,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加强河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大力发展农产品特色产业,对于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村产业升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民进河南省委会建议要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专项发展规划,深入开展资源调研和区域发展布局。省级层面制订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五年发展规划,开展星级地理标志农产品评选活动,提高相关市场主体的意识和积极性。广泛开展河南省潜在地理标志保护资源调研,以镇或县域为基础,围绕区域具有独特品质的产品,建立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资源基础数据库。统筹规划区域农产品建设布局,兼顾地区平衡,支持“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格局。

此外,构建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产业联动和市场主体竞争力。多部门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方面构建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形成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打造具有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的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

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丰富农产品营销推介渠道。从已经获批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中遴选一批优质产品作为试点窗口品牌,注重品牌内涵建设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提升地理标志品牌综合影响力和国际价值。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体验馆,全方位开展品牌价值传递和文化传播,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展会举办地理标志品牌和产品推介活动,讲好河南省地理标志品牌故事。

持续提升村容村貌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村容村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做到“和而不同”。提升“差异化”,结合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等不同类型村庄实际情况,切实将规划落到实处;突出“特色化”,在尊重乡村自然肌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乡土底色和地域特色,重点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保留历史建筑;推进“现代化”,把挖掘传统乡村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村在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同时保留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尊重顺应自然,在保留农村生态特色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要建立政府—村民—社会多元共融机制,确保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的长效性。

乡村旅游是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在促进消费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民盟河南省委会建议,突出规划引领,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挖掘乡村历史遗迹、人文内涵、民俗特色,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景观景点,创建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农旅融合,根据不同内容和主题,依托成熟的乡村旅游资源,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谋划,兼顾景点位置和相互距离,串珠成链,开发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把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道路交通,打造最美乡村公路,营造心情舒畅的行车环境。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宽带通信、移动互联、无线网络设施覆盖面。拓展乡村物流布点,提供邮政、快递等配套服务。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各地依托农民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的节庆活动,培育河南乡村民俗节会品牌。

实施“以村带社”战略

走出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我省农村出现了比较成功的“以村带社”发展模式,主要是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建设;干部带头,培育人才队伍,选好“以村带社”头雁;党群合一,建立集体经济,推进“以村带社”发展;探索多元,推进村办经济,加强“以村带社”创新。多地通过“以村带社”走出了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省政协委员张宏认为,虽然全省5400多个村建立了农村集体合作社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覆盖面不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懂经营善管理人才奇缺、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张宏建议,顶层谋划,以点带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示范带动。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注重培养村两委班子成员,提升村两委班子整体战斗力,并鼓励有能力、有热情的乡贤、企业家、技术人才、青年白领和高校毕业生加入村领办的经济实体担任职务,提高经济实体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要整合资源,加大扶持。通过选派科技、农业辅导员,对全省试点村进行“一对一”产业发展指导,为“以村带社”提供技术服务。组建专家团队,根据试点村的产业基础、自然条件、资源差异,为“以村带社”提供规划指导,实现一盘棋规划、差异化发展。加强政策集成、加大金融支持,通过减税降费,最大限度降低村级产业发展负担,并加大对农业产业投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