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围绕居家社区养老、就业扩容提质、智慧医院建设等领域的民生关切,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补齐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短板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部署,在推动医养结合、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农工党河南省委会认为,根据国家标准和未来需求,我省部分地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只有补齐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短板,才能与新时代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建议,将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置于就业培训、失业者培训的优先位置,以城乡社区“4050”妇女为主要对象,培养护理康复、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养老服务人员;加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一线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扩大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规模,提高护理员技能层次,开展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满足不同护理需求。 此外,要实施政策激励,出台精准有效的补贴措施。在落实现有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薪酬补贴制度的覆盖范围,多渠道引进高层次养老服务产业人才来我省创业就业。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努力提高养老服务人才待遇,健全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入职补贴、特岗补贴、持证奖励和免费保险等激励制度。还要强化舆论引导,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人员的先进事迹与奉献精神,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引导全社会理解尊重养老从业人员,营造人人关心和支持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让每位老年人拥有“最美夕阳红”。 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得到就近、便捷、低成本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和照护,是很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模式。 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建议,积极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推动我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各级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出台居家和社区养老考评办法,明确其公益服务内容,组建养老服务等级评定委员会或筛选合格的社会组织,实施质量监督管控。出台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配套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房租减免等,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支持“以大带小型”模式,以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带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机构+街道+社区+居家”四融合的链式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养老+”模式,探索开展“社区养老+医疗卫生、物业、家政、智慧家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完善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推动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在政府主导、企业协助、多方参与的情况下,采用“平台+终端+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家庭床位、亲情陪伴、远程监测”等智能养老应用和服务。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近年来,我省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加速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新冠病毒感染发生以来,预约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在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民盟河南省委会表示。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和智慧服务水平,民盟河南省委会建议,进一步推动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促进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同时,构建智慧医院服务评价体系,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评价结果对智慧医疗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加强各方组织保障。省级层面出台并完善智慧医疗发展宏观政策,指导各级智慧医疗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智慧医疗的专业性、合规性和安全性。做好专业人才培育,对临床和行政人员进行智慧医疗相关技能培训,引进医学、统计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等专业复合型人才,为智慧医院发展储备人才。 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省工商联建议,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加制造业就业机会;支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在现代服务业中开发新职业、新岗位,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提升就业质效,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更好实现劳动力供给与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力度,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条件和担保机构要求的创意或创业计划,提供免担保创业贷款,创业成功且经营稳定的可继续享受其他优惠政策。 保障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精准掌握劳动力市场供需动态变化情况,并纳入一体化数据库管理,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发挥线上招聘活动在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穿线搭桥”作用,有效利用网站、微信、直播等网络平台,确保招聘活动投放精准、开展及时,加快建设“高效灵活、开放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实现残疾人就业无忧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省政协委员刘延军说。 刘延军建议,要健全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体系,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管理纳入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多部门协同支持的管理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热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残疾学生特点,科学设置职业学校专业,探索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素质“双师型”甚至是复合型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适当扩大普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培养适应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职业教育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 多渠道、多形式保障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均经费补助标准,保障残疾人职业教育硬件建设、教师培养和其他工作开展,鼓励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支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开展委培式、订单式培养,促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衔接,帮助残疾学生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琴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