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8版:“开局即决战 起步即冲刺”之市县篇1/2023-02/03/T18/20230203T18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新”赋能添动力 黄帝故里处处新
坚持项目为王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新”赋能添动力 黄帝故里处处新
——新郑市项目建设新春再起新热潮
新郑市政务服务中心梨河分中心
新郑市政务服务大厅老年人服务专区
新郑市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车间
新郑食品生产企业车间
黄帝千古情景区
光明乳业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张温良 常春阳 文/图

春节刚过,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工地紧张忙碌,施工人员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与灿烂的阳光交相辉映,让人忘记了冬日的寒冷。

郑州市副市长、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又一次来到施工现场,检查质量、督促进度、解决问题。这样的现场办公已经记不清次数。根据工程进度,扩建项目将于今年农历三月三前全部竣工。届时,一座传承黄帝文化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献世人。

黄帝故里景区周边,分布着新郑博物馆、南街古巷、洧水公园、郑国车马坑、郑韩故城遗址、黄帝千古情、泰山村千家集等景点,即将形成黄帝文化全域旅游观光带,为新郑市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新春时节万象新,项目引领占先机。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春风,新郑市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正在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动力,赋能项目建设,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奏响一曲项目建设的新春之歌。

文化之新 赋予项目建设精神内涵

新郑位于中原腹地、溱洧之滨,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黄帝故里、郑韩故城、红枣之乡等文化名片,是黄帝、子产、白居易、欧阳修、高拱等历史名人的出生地或埋葬地。如何用活这些文化资源,在古老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借古明今,是新郑市谋划布局文旅项目时思考的课题。

对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更好的传承。步入通往黄帝故里景区的迎宾大道,街边游园、公交站台、仿古雕塑、临街店铺古朴典雅,黄帝文化古元素触手可及。这是新郑市配合黄帝故里景区改扩建实施的街景改造提升项目。整条街道借古建今,新旧融合。现代化道路成为景区的有机组成。人们享受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感受了文化的厚重。

前不久,作为省六期“三个一批”项目,好想你智能物流配送产业园顺利建成投产。标志着好想你这个红枣产业巨头,自动化配送能力进一步完善,参与电商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郑是红枣之乡,在新郑裴李岗遗址,曾出土过距今8000多年的炭化枣核。红枣文化在新郑源远流长。植根于新郑本土的好想你集团,不断赋予红枣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成全国唯一的红枣博物馆,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新郑红枣品牌。

在枣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新郑培育壮大食品产业,引入白象方便面、世通豆腐、达利食品、雪花啤酒、金星啤酒等一大批食品生产企业入驻,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新郑重要产业支撑。

在新郑市梨河镇食品产业园,一家食品生产企业正在建设新厂房。这家名为人人利的食品企业,主要生产高端休闲食品,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早一天投产,就早一天盈利。”福建人谢鹏威是企业负责人,他说,目前在新郑,以闽商为主要经营者的食品产业群,已经形成包括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包装物流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

“这家企业占地145亩,年产值7.5亿元,税收5000万元,计划今年二季度投产。”梨河镇党委书记高智军是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亲历了项目立项到开工的每一个环节。他说,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稳增长、补短板、增动能的关键举措,党委政府务必全力支持。

与人人利一样,新郑市共有55个项目列入“三个一批”,总投资399.44亿元。经动态转化后,“签约一批”项目7个,总投资37.91亿元。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华思背光模组等7个项目已实现开工、投产,转化率100%;“开工一批”项目25个,总投资94.25亿元。高森罐业、好想你分拣配送产业园等25个项目已实现投产、达效,投产达效率100%;“投产一批”项目23个,总投资267.28亿元。锐杰微年产SIP封装芯片5亿颗、省第一建设集团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传化华商汇中原物流小镇核心区等23个项目已全部达效,投产达效率100%。当前,新郑市正借助今年拜祖大典的筹备,搭建平台,招商引资、谋划项目,力争再储备一批新项目。

服务之新 护航项目建设高效运行

没有好服务,就没有好项目。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以优质服务培育项目健康成长,一直是新郑市努力的方向。

郑州地铁华南城站,乘客走下扶梯来到新郑公交汽车站。D2路、208路、20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在此汇集。车厢内干净整洁,无人售票无接触,车长标准化服务,将乘客源源不断送往新郑市各乡镇。

“一元接驳地铁”是新郑公交在全省县市率先实现的一项便民服务项目,也是新郑市改善营商服务的一项内容。群众从新郑城区及各乡镇搭乘公交车,只需一元钱,就可到达地铁站。“新郑是目前郑州周边唯一开通地铁的县市,新郑公交借此采取创新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拉近新郑与郑州及航空港区的距离。”新郑市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新郑全市上下积极践行脚步丈量工作法,各级干部扑下身子、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发现问题、听取意见、回应关切,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务举措。

在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现场,机器人智能系统正在服务评审专家。以科技改善服务、以服务助力产业的理念,正在让新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在招投标领域,全流程电子化、手机投标、不见面开标、异地远程评标、招投标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新郑代表全省县(市)唯一入选世界银行政府采购电子化评估项目。

梨河镇地处新郑南部,周边几个乡镇距离城区较远,居民办事不便。去年7月,新郑市政务服务梨河分中心启用,四层楼建筑宽敞明亮,无障碍通道、老年人专窗、残障轮椅齐备。进驻公安、税务、市场监管、医保、供水、天然气等10家新郑市级单位和梨河镇6个镇直部门,服务事项265项,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这是新郑市政务服务又一创新。

同时,新郑市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全省通办”政务服务。目前新郑域外企业投标率达84.81%,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县市排名连年领先。新郑市场主体总数量、金融机构入驻数量以及高校数量均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产业之新 汇聚项目建设澎湃动力

紧邻机场的新郑市薛店镇,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森乐智能装备制造项目正在建设。企业负责人称,项目包括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等设施,主体基本完工,计划今年投产。主要生产独立研发的页岩油压裂用高分子材料,产品技术国际领先。销往国内各油田以及中东等石油生产国。这是新郑市近期培育的一个产业新项目。

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的主引擎,更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新郑市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始终把产业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有的从无到有,有的从有到新,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健康食品、商贸物流为主,以生物医药、智能装备、高端文旅产业为新的“三主三新”产业结构。

为让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新郑市规划建设6.7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并建成全省首个电子信息产业专用配套污水处理厂。围绕“芯”与“屏”两大主线,引进15家企业。其中一家企业的芯片封测项目,月封装芯片达4000万颗以上,填补全省集成电路产业空白,打破了“芯片生产不到淮河以北”的行业瓶颈。另一家名为华思光电的企业,产出河南省内第一片Mini LED直显产品,填补了全省Mini LED产业空白。

为支持产业创新。新郑在全省县(市)率先设立10亿元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投入奖补资金5200万元,帮助企业完成多个技术改造项目。辖区瑞泰耐材研发的镁铁—铁铝复合尖晶石砖、镁铝尖晶石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80%,实现了由生产传统耐火材料到新材料的转变。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增长都来自一个个项目的支撑。新郑市为营造促投资、带消费、增出口、浓厚项目为王的社会氛围,连续开展项目建设服务擂台赛。观摩各乡镇项目建设情况,亮进度、晒成绩、比转化。定期通报项目手续办理、开工投资等建设情况,对目标完成、重大事项落实、突出问题整改等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对项目推进滞后、服务不力的单位进行全市通报批评直至追责。对项目谋划质量高、建设进度快的单位,在领导干部使用、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奖励,激发全市项目建设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项目建设,离不开人才。作为全省高校数量最多(23所)的县级市,在新郑的高校学生人数近30万,每年高校毕业生近8万。新郑市努力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新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驻地高校及辖区重点企业定期开展合作交流,为企业项目建设注入人才动力。

“政府为企业服务天经地义,无论怎么重视、怎么支持都不为过。”新郑市长马宏伟说,今后将紧盯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按期竣工率等关键指标,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强化全过程跟踪服务和管理,精准解决企业项目建设问题,落实惠企纾困一揽子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