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人与一个朝代的风雨
麦苗青青兆丰年
天晴远峰出(国画) 袁士珍
览尽沧桑到中岁
《中场对话》:大国足球的反思与探索
山河故人
打 囤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个人与一个朝代的风雨

♣ 葛凯丽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张伯行《却赠檄文》

提起兰考,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想到焦裕禄,想到那把藤椅,想到那棵焦桐。然而,从兰考走出的张伯行多次被历史点名。有清一代,康熙帝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雍正帝谥其“清恪”,光绪初年从祀孔子庙庭。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兰考时,称他的《却赠檄文》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张伯行,何许人也?他何以凭一己之力掀起官场风雨?

张伯行,河南开封府仪封县(今兰考县)人,康熙年间大臣,以“天下第一清官”为人所知。其实,他还是治河名臣,辑录多部治水书籍。他还是知名理学家,著作宏富,有《正谊堂集》等行世。他还热心教育,广印读本,造福士子。

然而,如此一位豫籍名人,文学界却尚未出现一部全面描述他生平事迹的专著。兰考籍作家刘海潮先生,带着浓厚的故土情结,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查阅史料,研读张氏作品,寻访张氏后人,多次往返于张伯行北上、南下的市镇。他笔耕不辍,废寝忘食,八年青灯黄卷,终于完成了《张伯行》这部皇皇巨著。

《张伯行》采用章回结构模式,分为《黄河故事》《治河能臣》《康熙拔擢》《却赠檄文》《科考大案》《第一清官》六卷。全书以张伯行人生轨迹为主要线索,讲述其治黄河、办书院、修河道、正民风等,对他在任江苏巡抚时,不畏权贵,查办江南科举考试舞弊案,与两江总督噶礼做斗争等,作重点描述,艺术再现张伯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真实塑造张伯行严于律己、勤政爱民的官员形象。

清顺治八年(1651年)寒冬腊月之际,张伯行出生于仪封一个叫宫保府的宅院。在这里,他求学、大婚、中举、治学,并在大婚之日到黑里河岸抗洪抢险,后组织乡邻在黄河最后一道弯——铜瓦厢围堵决口大堤。在这里,他也曾是那梦中的东京少年。

“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着几座城。”顺着斜斜的古马道,张伯行从家乡仪封来到了古都开封。那历尽沧桑的古城墙,那巍峨挺拔的曹门,那《东京梦华录》上的文字,那《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都呈现在他的面前。在这里,他寻访先贤古迹,思承千载文脉,拜谒禹王之位,重走三贤之路,与友吟诗作赋。文化、文脉、文人,悄悄浸润着这东京少年的心。

因治水才能被恩师张鹏翮举荐,48岁的张伯行告别家乡,从此陆续担任济宁道台、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等职。即使在繁华富庶之地任职,职权不断提高,张伯行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临别之际,百姓盛情挽留,纷纷拿出自己的蔬果瓜食以表心意,而他只拿走一捆青菜、两块豆腐,以表“一清二白”做人为官之心。

任江苏巡抚时,张伯行命人将“一字诗”《却赠檄文》张贴在公堂之内、府衙门外、钟鼓楼下,正告官员克己奉公、清廉自守,告知百姓他杜绝腐败的信心和决心。也正是这一纸檄文,也正是这民心向背,给了张伯行查办江南科举考试舞弊案、与两江总督噶礼做斗争的底气和勇气。一纸檄文传千古,今天它已成为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

噶礼,在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随驾有功,又是重臣之后,深受皇帝赏识,被委以两江总督重任。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朝廷重臣,张伯行毫不唯诺。他不卑不亢,潜心公务,保持寒儒本色。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南发生乡试舞弊案。放榜之日,落第秀才聚集贡院,满脸愤怒,血脉贲张,将贡院主牌坊的“貢院”二字涂改为“賣完”,并到总督衙门前游行示威……康熙帝命张伯行、噶礼会审此案。审理过程中,张伯行发现此案牵涉到两江总督噶礼受贿,于是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买通官吏,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督抚互参拉开帷幕,朝堂之上风起云涌。此时,江南百姓奔走呼号,跪在钦差行辕,请求准许张伯行官复原职。经过一番博弈,最终,张伯行复任江苏巡抚,噶礼一命归西。来自黄河岸边的中原汉子,扳倒了驰骋官场的封疆大吏。

《张伯行》一书依托史料,大事不虚,语言流畅,以宏大结构,还原历史场景,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塑造张伯行清廉形象,为做好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思考和借鉴,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该书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作序,并得到著名作家唐浩明、孙皓晖、李佩甫的强力推荐。

兰考今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万人敬仰;古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百官楷模。说不尽的焦裕禄,道不尽的张伯行,他们无不是从“一丝一粒”中严于律己,从“一厘一毫”里勤政爱民。那就让我们通过这部图书,拨开三百年前的历史风云,看那从兰考走向历史舞台的张伯行,如何据理力争,掀起官场风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