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微出汗
太行山走出的书画大家侯德昌
春雪(书法) 李有峰
最美莫过春风
城南花开
《中原汉代画像砖》:对汉代画砖的文化捡拾
春日读书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太行山走出的书画大家侯德昌

♣ 刘海燕

曾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主写散文的尚新娇,前些年调到高校图书馆工作。偶或,看到她关于绘画和书法的艺术评论,觉得她的心向艺术世界沉潜着。《笔落幽燕:侯德昌评传》便是她沉潜了几年的一本心血之作。

这本书,写从太行山走出的书画大家——侯德昌,不仅是画家个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生涯的评传,作者也写出了与他艺术生命交织的一代老先生们的往事及个性风貌,如沈从文、陈半丁、张仃、吴冠中、白雪石、黄苗子等数十人。让我们看清了时代生活中的他们——丰富而有趣的灵魂。作者在《创作记》里写:“他们身上嘉惠后学的长者之风、人格特质令人追慕,可谓香远溢清,为后世之垂范。”“写前辈,是向过去追溯,是一次艰难跋涉的精神旅行。”

扎实可信是传记的立足点,为了这个“扎实可信”,作者用三年的时间来“登门拜师”,除了和画家进行“交谈”,还一一阅读与他相关的老先生们的著作,找出他们的交集。作者写道:“传主将我带入特定时空的人群当中,我试图努力靠近,去认识他们、观察他们,仔细聆听他们的声音、思想,说话与做事的腔调。像一个悄悄埋伏在他们旁边的隐形人。除了文字,我还看了许多影像,愈是生动与逼真,就愈能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生命存在。”

同为辉县太行人,作者尚新娇为艺术家侯老写评传时,某种程度上也在为太行山水立传,因为写这本书,她重新梳理了故乡文脉——她必须研究透这片壮美的山水文脉之于艺术家,同时也研究透艺术家画作里的山水气象。仅对山水形胜的熟知还不够,还要在典籍史料中研究,“太行”是古代山水大家的艺术源泉之地。其实,文人墨客与山水是互为成就。

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到,太行山是侯老的家山、宗山、圣山,是他一生深情投入的山水画主题,尤其是90年代以后,他的山水画主题更集中于苍松、太行、长城。当然,他的艺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由此创作了相关作品如《澜沧江边》《版纳景色》和广为人知的《黄山秋色》《黄山卧龙松》等。但为侯老赢得盛誉的作品还是太行系列。如他主笔的“国”画代表作《幽燕金秋图》,这幅挂于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大画作,从1994年至今,“随着东大厅举行的重要政治和外事活动,也频频出现在《新闻联播》里,随着镜头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名副其实的出镜率最高的艺术作品”。作者把侯老当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理念都展现给了我们,读后深感,这部作品能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标志性作品,绝非偶然。这鸿篇巨制中,有侯老了然于心的“太行”气象,他领悟到,“长城的气势靠山石的气骨,只有山画得雄伟了,才能彰显长城的雄壮……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万里长城由太行山势衬托才能体现民族精神”。在当代画家的太行山水画作中,《幽燕金秋图》被认为是“民族魂与时代情的结合”。还有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入口处的巨幅国画《松涛深处听泉声》(与耿安辉合作),“与秋景明艳、铿锵博大的《幽燕金秋图》相比,《松涛深处听泉声》显得秀润幽渺,堪称 《幽燕金秋图》的姊妹篇”。

每个人成长的背景不同,艺术趣味也会不同,如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侯德昌和海派画家吴冠中那种桀骜的艺术气质显然不同。但“重传统”“重生活”“重修养”“重功力”的侯老,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侯老和一代艺术家们在特殊年代彼此呵护——呵护生命的尊严、呵护艺术理念。侯老从辉县古城走向汲县师范,他的美术老师曹润苍,堪称豫北地区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这位恩师帮他掏出“进京赶考”的路费,嘱托“你实现了理想,也等于我实现了理想”,这个义薄云天的细节侯老一辈子也忘不掉。从这里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此开始他广阔的艺术人生之路。回溯一个艺术家的过往,我们方明白他艺术风格的成因。薛永年教授评价侯老的书画“带着太行浩气、太行质朴、太行厚重进入国家殿堂”。

侯老不仅是国画大家,还是书法大家。画家张仃说侯德昌始终像老农一样勤恳耕耘,美术史家黄苗子如此赞誉侯德昌书法风格的形成:“他是工艺美术家,懂得艺术的装饰性;同时他又是国画家,懂得线条的变化运用;而他又从小喜爱书法,从浑厚而又富有魄力的颜体入手,上溯隶篆。他追求金石、国画和书法结合的效果,形成富有时代感的当代书法。”

侯老曾说:“习书作画,心要很静,功要很硬。”“太行风骨举世无双,但也最难刻画。它那斧劈刀削般的岩石地貌,折服了很多人,但也折磨了很多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将它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才可能有所建树。”几十年来,侯老无数次往返于北京和太行山之间,他也带学生和艺术家朋友前来,如自1991年起,他陪同张仃连续五年上太行写生作画,张仃的太行山焦墨系列被写入美术史,辉县南太行也因此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太行山是侯老出发的地方,也是他走向艺术高地的源泉。由此可见,所谓艺术家的“深扎”,不是一时,而是一生。

阅读艺术大家,也是阅读艺魂的修炼及时代光影,并照见当下的自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