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财经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开栏的话 一个地区的创新创业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民营经济基石的创业者们,创新思维最为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劲。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全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这座城市,培育出了“蜜雪冰城”“锅圈食汇”“UU跑腿”等一批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在自身创业的过程中,又带动了更多的就业者、创业者加入进来,持续成长出新的企业、研发出新的成果。 2023,创业者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人才回归”“科技创新”“返乡创业”……正在创业路上的他们,已经成为郑州经济和消费的主力军。 春风已至、创业正当时。本报今起开设“郑在创业”专栏,围绕创新创业类内容进行报道,关注产业发展,聚焦创新创业,服务政策发布。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产业园区的探访、创业故事的挖掘、创业政策的解读,帮助创业者引领产业方向,指导创业行动、吸引青年人才,推动城市发展。 “我叫刘阳,她叫张靓,我们在郑州做了一家音频内容生产公司。”3月20日,两位大学生创业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两人都是播音主持专业,从大四开始就在校园里的孵化器创办了工作室,制作的音频产品内容应用广泛,总收听和应用超5亿人次。 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成了“小两口”,成家立业一点没耽误。 “我们是同样的专业、同样的经历,还有共同的创业理念和目标,所以发展起来还是挺顺利的。”刘阳说。 上学的时候经常接到配音的兼职工作,随后发现市场上专门为新媒体内容制作生产音频的公司不多,于是,刘阳和张靓就抓住机会,开办了工作室。 “第一笔启动资金是刘阳和家里要的,我凑上了自己的奖学金,有2万多元,就开始接单了。”张靓介绍,“这样说起来,我还算我们公司的天使投资人呢!” 毕业后,和同学们寻找就业途径不同,两个人自己创办的小公司挺红火,接到了很多大的媒体平台、电影动画片制作等业务,又聘用了几位学弟学妹,老板当起来了。 因为没有经验,工作室的第一次配音遭遇了惨败。 一分钱也没赚到。 “是为自己的年轻和不懂事儿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没有自己的录音间,又壮着胆子接了个大活,在家里做了个棉被包着的箱子,钻在箱子里录音。”张靓说,交付的时候嗓子起了大泡,音质都损毁了,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最后作品全废了,也没有给结账。 在此之后,刘阳和张靓开始踏实起来,一边学习一边接单,逐渐更换了办公环境,组织了团队,从两个人的“家庭团队”发展成了公司化运作,还搬进了文化传媒孵化器,争取了大学生创业补贴,工作室逐渐走上了正轨。 从刚开始录的第一部书,到现在走的每一步,两位大学生创业者的感受是:“其实创业没有容易的事,真正创业的人都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或者深夜里想埋头痛哭的时候,只能给自己打气,坚持下去。” “创业成功的概率低,是因为坚持下来的人少,只要我们能一直做好自己的专业,自然会发展稳定。只要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坚持就对了。”刘阳说,作为大学生,投入的资金并不高,但是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打拼寻找到在市场上的立足之地,就是自己的创业梦想在慢慢实现。 郑报全媒体记者 纪宇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