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郑州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路径探究
构筑数智产业生态 赋能郑州传统产业提质发展
提升郑州对外开放度的对策建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构筑数智产业生态 赋能郑州传统产业提质发展

薛朝改 冯凯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目标。为新时代推进“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郑州建设提出了新命题。

目前郑州市传统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传统产业附加值偏低,产品竞争优势弱。从发展方式上看,郑州市传统产业发展仍然较粗放,高端产业少、产业链条短且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行业龙头企业少、缺乏对行业的引领力,产业集中度不高,容易造成无序竞争、发展失衡。

(2)传统产业占比过重,新兴产业贡献不足。目前郑州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份额和贡献率都偏小。

(3)传统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发展层次总体偏低,工业大而不强,附加值较高、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少,龙头企业不足,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4)创新平台缺乏,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企业明显不足,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与西安、武汉、长沙、合肥等同类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5)产业生态质量亟待提升。现有传统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专业园区等产业载体难以支撑郑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对创新要素的吸引不足。各类风险缓释及分担体系不完善,企业融资难。

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不仅需要关注产业本身,同时还需要关注其共生群落所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传统产业生态系统是在地域范围内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多维网络体系,其提质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催生了新的产业经济发展生态。通过需求侧倒逼供给侧变革,从而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智能制造驱动传统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不仅关注发展的技术和平台,也需要关注转型动力及政策等软科学因素,只有实现整个传统产业生态多因素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提质增效发展。

未来,郑州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

第一,制定合适的宏观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集聚,构建产业生态

良好的产业集聚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降本增效;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使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因此,产业政策需要依据现有传统产业的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引导聚集,为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针对郑州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利用区位优越、产业基础雄厚、良好的商业条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和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积极承接欧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加快资源融合,培育一大批高端产业的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关键部件的整体搬迁和相关行业的协同转移,健全产业链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产业集群。对工业集群进行科学规划,结合自身定位进行合作与竞争,以提高综合实力。加速产业的网络化,运用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实现生产经营与管理的一体化。

第二,聚焦企业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构筑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的构筑非朝夕之功,只有通过合适的企业培育政策,通过大中小企业的砥砺奋进,才能实现传统产业生态的提质发展。龙头公司特有的生产工艺、工艺流程以及经营的组织模式是其发展的关键。针对郑州市传统企业现状,鼓励和扶持骨干公司按照“专、精、特、新”的本土化方式加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独角兽”企业破茧而出、茁壮成长。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支持大企业以资源共享、合作运营等方式扶持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走“以小补大”“以专配套”和“专精结合”的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企业集群式融通发展,构筑产业生态。

第三,推动产业绿色及数智化发展,促进技术创新

“生产工艺智能化、行业装备数字化、过程控制自动化、数据分析自控化、追溯体系信息化”可以有效提升传统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应该鼓励当地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创新,进一步削弱环境规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郑州市要大力推行节能和环保产业,推进绿色发展。聚焦创新驱动,突破一批绿色及数字化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促进技术研发,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循环处理系统建设的政策法规。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品零排放。颁布推动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进企业的研发和制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能力。

第四,完善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变革

加大市场化管理,建立合理、高效、公开、透明的市场运行机制,为研发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推动行业之间公平、有序地竞争和发展,规避不合理的政策体制,努力提升郑州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引流”的政策,让资金流向、工业发展和国家步调一致,消除不公平的外商投资,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优化减税降费,完善税收政策。有效减少企业总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可支配效益和选择权,增加企业创新投入,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

第五,聚焦高水平开放,开拓发展新市场

聚焦高水平开放,通过开拓新市场,为产业提质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郑州市要坚持产业高端化、技术尖端化、质量顶端化、市场国际化的目标,抢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沿海地区产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机遇,推动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围绕产业链条开放招商,依托中国(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和豫京等战略合作,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修订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出效益高的重大项目,补全、壮大、拓展现代产业链。引导传统产业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第六,创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人才培育体系

构建创新网络,共同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一个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各类创业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持续吸纳多能型技术人才,引导公司走向技术革新的最前线;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集群效应和资源优势,对国内外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与整合,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创新能力。加大科研项目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充分利用本省教育资源,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为依托,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研发、制造、管理人才。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相关领域的操作和技能人才。(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冯凯博为郑州大学研究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