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韬武略袁可立
春来茅芽甜
花事重重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画) 王文福
《艺术家们》 艺术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恢宏图景
你坐在春风里
故乡那片黄土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韬武略袁可立

♣ 王 剑

明朝晚期,在东南沿海某地,三名世家子弟想要招募乡勇,抵御倭寇。没想到,遭到仇家举报,说他们通海叛国,密谋造反。应天巡抚好大喜功,立即坐实罪名,将三人下了大狱。

案件惊动了朝廷,被责令重审。苏州推官挺身而出,接过这个“烫手山芋”。经过仔细查证,他终于弄清了真相,当即为三名世家子弟洗刷了冤屈。当含冤者从死牢中被释放之时,晴朗的天空中突然响起几声炸雷。此案便被当地人称为“雷鸣案”。

审理“雷鸣案”的苏州推官,就是袁可立。河南睢州人,四朝元老,是明代后期著名的能臣廉吏。

万历十七年(1589年),27岁的袁可立就任苏州府推官。所谓推官,就是专掌刑名的基层官员。别看只是个七品芝麻官,袁可立却干出了大名堂。

当时,主政苏州的高级官员,一个是应天巡抚李涞,一个是苏州知府石昆玉。为官清正的石昆玉因整治地方豪强而触怒了李涞,李涞反诬石昆玉有罪,具折弹劾,并将石昆玉逮捕入狱。对二人的是非曲直,袁可立心知肚明。血气方刚的他立即上书为石昆玉辩诬,并担任“石李案”的主审官。案子审结后,袁可立当众大声宣读判词。李涞羞愧难当,自请去职。七品芝麻官扳倒四品大员,此事在苏州坊间传为美谈。

更猛的事情,还在后面。浙江湖州有两家权贵,一个是曾当过礼部尚书的董份,另一个是当过皇帝老师的范应期。两人虽赋闲在家,却纵容子孙和家奴侵夺百姓田产,鱼肉乡里。监察御史彭应参秉公查办,却被万历皇帝削职为民,很多官员受到牵连。此举激怒了当地百姓,一时间民情汹汹,告状不止,大有酿成民变之风险。这就是明史上鼎鼎有名的“湖州案”。

这桩令浙江官员避之唯恐不及的案子,最终又落在了袁可立头上。因为是异地办案,袁可立这次没有硬碰硬。他很有策略地做了两件事:一是把百姓揭发董、范的诉状分发各县审理,亮明官方“不私袒护”的态度。并在查实董、范两家侵占民田的事实后,依律责令其退还;二是对参与闹事的百姓,惩办首恶,其余不予追究。由于袁可立巧妙应对,软硬兼施,这桩震动朝野的大案很快得以平息。

几桩大案办下来,袁可立名声大震。不久,他就被擢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离开苏州之时,百姓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后来,袁可立进入苏州名宦祠,与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清官同列,是明清五百年间入祀苏州名宦祠唯一的七品官员。

当了御史的袁可立,胆气愈发雄壮。有一次,他巡视京都西城,恰遇太监仗势杀人,而文武百官都不敢问。袁可立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立即将其逮捕,并将罪状钤章张榜公布。当晚有人拿重金到袁可立门上说情,劝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袁可立不为所动,愤然答道:“吾知有三尺,何知弄臣!”“杀人者抵,吾知为朝廷守法而已。”遂将说情者赶出门外。最终,这位太监被袁可立正法。自此,京城人都称袁可立为“铁面御史”。

袁可立的高光时刻,当属登莱巡抚任上,御敌建功之时。天启二年,山海关外的明军接连惨败,整个辽东几乎全陷于后金之手。在百官噤口、明王朝大厦将倾之际,年逾花甲的袁可立应运而出,成为明末抵御外敌的擎天一柱。

袁可立以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著名的“七条建议”,不赞同将全部力量投入辽西与后金在陆战中分胜负。而主张以登莱为基地,以海制陆,海陆互为犄角,“出奇兵,以图制胜”。这是当时形势下最适合明朝的“辽东战略”。

明熹宗龙颜大喜,全部采纳了袁可立的建议,称赞他“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当即任命袁可立为登莱巡抚,统领山东半岛边防要务。

袁可立到任后,募兵练勇,整饬军纪,洞察敌情,夯实海防,多次挫败后金对明朝海疆防线的侵扰。在袁可立的悉心治理下,登莱海防销锋卧鼓,固若金汤。不仅如此,袁可立还巧用毛文龙,策反刘爱塔,率部主动出击,跨海收复辽南金州、旅顺、皇城岛等要塞。并与辽东明军、天津明军互为犄角,对后金形成包围之势。此时的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劲旅,完全被压制,只能就地蜷缩,东挡西突,疲于奔命,再也无力西窥。袁可立在辽东战场横刀立马,战功赫赫,后人把他与袁崇焕、袁应泰并称为“辽东三袁”。

可惜,明末国势颓败,党争不断,栋梁之材竟成了牺牲品。袁可立被罢职后,登莱防线土崩瓦解,大明王朝的厄运开始了。

崇祯六年(1633年)心力交瘁、万念俱灰的袁可立病逝于睢州,终年72岁。崇祯皇帝谴使至睢州祭葬,首辅孔贞运为撰墓铭。书画大师董其昌为《袁可立像》题了八个字:“忠诚干国,正直立朝”。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