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天舟六号与长征七号船箭
组合体昨日转运至发射区
郑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学习考察
多采取“四不两直”
方式深入调研
强化创新引领 突出龙头带动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根基
箜篌之音今犹在
文旅高地正崛起
两场招聘会将举行
我省面向应届优秀大学
毕业生开展专项选调
樱桃红了
本周气温回升 无明显降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箜篌之音今犹在
箜篌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里的师延雕像

本报记者 卢文军 文/图

箜篌,是中国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弹奏方式多以竹片拨奏或击奏,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它是我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除了用于宫廷雅乐之外,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些大家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诗句出自《孔雀东南飞》,其中就提到了乐器箜篌。事实上,李贺、王维、李商隐、王昌龄等著名诗人都曾将箜篌写进自己的诗歌里。

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但是在十四世纪后期,箜篌逐渐不再流行,以至于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箜篌的模样。

相传,箜篌的制造者是师延。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城东南二十华里处,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这里说的灵公,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