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母爱的经济学分析
将军寻母记
传承(国画) 邢玉强
寸草春晖
爱郑州
《战火中的青春》:一代青年的选择和蜕变
转身之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母爱的经济学分析

♣ 李 韬

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篇小小说:一位母亲划着一根火柴,在找一样东西;火柴灭了,没有找到;她又划着一根,还是没有找到;当划着第三根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是一根火柴。

费了三根,找回一根。经济学和文学需要进行一场持续的辩论。

疫情前,母亲每年都来郑州一两次。但每次都来去匆匆,她永远都适应不了这大城市的生活节奏。

“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尽管那时还没有疫情,但她宁愿 “封控”在家里,也不愿意下楼。

进城头两天还很新鲜,住上一周她就急了:就开始念叨她养的那些鸡、鸭、鹅了,就开始担忧猫和狗的“伙食问题”了,就开始默数院里各种蔬菜萌芽、生长、开花、授粉、结果、成熟的生命周期,就开始想念隔壁大娘、邻居街坊——相约一起赶个集,结伴同去听场戏。

母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来到城里,被钢筋水泥包围着,被尘嚣喧闹裹挟着,被忙碌的儿女“架空”着,“菜艺”无以施展,亲情无处安放,好意无所适从,孤单无以复加。

老人家嘴上不说,我们也心知肚明。住上一段儿,就赶紧把她送回那片熟悉的天与地。

虽然年逾古稀,母亲依然闲不下来。有活就干,没有活找活也要干,那是她的“价值体现”。

一年四季,母亲把小院的房前、屋后、院中都开垦得井井有条,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列队站立”,白菜、萝卜、大蒜、洋葱等“依次报到”。

成熟时节,各种蔬菜她一个人根本吃不完,就会热情主动地“投喂”给左邻右舍。

有时春节回去,母亲为了让我们也吃到她亲手种植的“绿色无公害”,她不怕麻烦,自己搭个小型的“塑料大棚”,种些菠菜、芫荽等。

你还别说,那口感,与超市的还真大不相同。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次回家,母亲都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好像搬家似的。面粉、玉米糁、馒头、红薯、各种蔬菜等,也没啥稀罕物,从经济学的角度算算,可能还不够 “运输成本”。

我每次都嗔怪她“干吗带这么多”,但每次母亲都说:“你们不用花钱再买了,能省一块是一块。”

母亲乐此不疲,我也没有脾气。

今年春节后回到郑州,我发现母亲在“集装箱”中放了半塑料袋黄豆,足足有五六斤。

我很纳闷,就打电话问她在哪儿种的黄豆?母亲说不是种的,都是捡来的。

她说村里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地也都被人承包了,种了大面积的黄豆,现在又都是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收完之后地里落下不少,怪可惜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和你铁蛋大娘找个事干”。

半袋子黄豆就是这样低着头的从地里捡来,一粒一粒,还真是消磨时间。

一粒黄豆大概0.1克,十粒黄豆才1克,推算下来,一斤黄豆大概有5000粒。

母亲给我带来的半塑料袋黄豆,粗略算来有30000粒:那是她30000次的捡起与放下,也是30000次的寻觅与惊喜,更是30000次《拾穗者》的定格与回放。

豆浆因为有豆渣,喝起来有点喇嗓子,被“城市精细化”养育的孩子根本喝不下去,每次把渣滓都倒给了我。

想到那是母亲多少次的“汗滴禾下土”,我怎么舍得倒掉?

豆浆太费豆子,孩子又不爱喝,为了“拉长产业链”,不负“吃心”一片,就改为熬粥了。半袋子黄豆,我们至今才吃了一半。

从年轻时起母亲就紧活,一件事情不干完“根本停不下来”。小时候割麦子的时候,我就没见她直起过腰。

母亲是一把干活好手,各种农活农具都不在话下。父亲有时要到乡里做木工活,我又常年在外求学,她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劳力士”。

尽管她只有一米五五的身高,在家里依然:顶——天——立——地。

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场的一大片。有次收麦,母亲一个人一边扬场,一边打捋,一个上午竟然扬了83袋麦子,每袋都有一百多斤。父亲回来后都不敢相信——男劳力还得“中场休息”一下呢!

前几天,母亲从老家过来。我怕她着急,就“没事找事”,让她把三四斤带壳花生都“剥了皮吃”。

让我没想到的是,母亲一天就剥完了。

活不紧啊!但她还是这么紧活!

也因此,母亲落下不少病根。这不,剥完花生后,胳膊就疼了好几天。

昨天,母亲说有点头晕。我给她量了一下血压,并不高;她说可能老毛病又犯了。

颈椎病是母亲的“顽瘴痼疾”了,针灸也扎过,膏药也贴过,按摩也做过,反复多次,老不除根,都是劳损所致。

想想我们,一次刷几个小时的抖音,颈椎还“严重抗议”呢!何况她低着头捡了30000粒黄豆。

从经济学的角度换算,30000粒黄豆可能还买不了两贴膏药。

母亲没上过什么学,她也不懂什么“经济学原理”,更不会考虑“投入产出比”,她只会质朴地我行我素,执拗而真诚,倔强而专一!

她以为出卖点儿自己的体力没有成本,但她不知道的是:操劳过度之后,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会悄然地标出价格。

母亲啊,你看你看,你又“捡了个芝麻,丢了个西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