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鲁 浩 水仙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唐末五代时期进入中国。据唐代学者段公路所著《北户录》记载,晚唐诗人孙光宪在江陵任职时,波斯人穆思密赠送他几株水仙,种在水器中,经年不萎。据此推算,水仙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有“凌波仙子”雅号的水仙其名可谓形神兼备,不仅因为其离不开水,其有清绝出尘的精神气韵与仙人之姿,还因为人们想起了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遂以水仙这一楚国故里对屈原的乡土称呼命名。由于与蒜有着相似的鳞茎、因此被称为“雅蒜”,在文学史上有着高雅的地位。 “清”是水仙最大的特色。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清贞的花草并不多,岁寒三友可算是“物之清贞而可爱者”,而这三者之外,“惟水仙与菊焉”。而《镜花缘》中将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称为十二师,认为“当其开时,虽亦玩赏,然对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师”。水仙之清贞,可贵为师,当我们观其卓然独立的风姿,赏其清雅出尘的神韵,不难发现,水仙的独特人格象征,就突出表现在清贞二字上。 清不染尘,清则有德。唐代潘炎在《清如玉壶冰》诗中写道:“温润资天质,清贞禀自然。”在历史文化的沁润下,在文人墨客的吟诵中,水仙在中国有了别样的意蕴。宋代诗人黄庭坚诗云:“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他化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于盆的花朵写成轻盈漫步的凌波仙子,动静间亦真亦幻,美不胜收,诗人更是以比兴的形式,把水仙与“花中气节最高坚”的梅花并称为兄弟,赋予水仙清贞的品格。 得清即得素雅之精髓。元代赵孟坚尤其擅长白描水仙,他笔下的水仙,清而不凡、秀而淡雅,栩栩如生、飘然欲仙。明代徐有贞在《水仙花赋》中这样说:清兮直兮,贞以白兮,发采扬馨,含芳泽兮,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兮。这更将水仙的姿态形象与品性象征作了高度概括。显然,在徐有贞眼里,水仙有着仙人之姿,也有着君子之德。 而“贞”是水仙之魂。宋代诗人胡宏不再着眼于水仙轻盈缥缈的优美姿态,而是把她与松、竹并称,赞扬水仙在岁寒凛冽、万物凋零之际傲然开放的坚贞气节。“胡然此柔嘉,支本仅自持。乃以平地尺,气与松篁夷。”与松、竹、梅相比,水仙没有苍劲枝干,枝柔质弱的她堪称“清真处子面,刚烈丈夫心”,其“独立万槁中”“高操摧冰霜”的贞刚之气尤为可贵。 “清贞”意味着一种节制。宋代杨万里在《水仙花》中说:“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水仙的清香具有高雅气韵,清丽高洁更胜月光。“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家家清到骨,只卖水仙老。”宋代宋伯仁的这首《山下》,写得更为有趣,只因山中人家只卖水仙,在诗人眼里就有清到骨的品格,并成了一种人格力量与追求。 水仙如人,而人亦如水仙。“破腊迎春开未迟,十分香是苦寒时。”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喜欢栽花,偏爱气质高洁的水仙。“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她在《水仙诗》中以“临风倦眼”写出水仙的清秀俊逸的神态,以雪喻其白,以梅喻其香,以高洁、素雅的气质赞颂水仙。 “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静观自然,自然似乎有了性情;审视万物,万物似乎有了灵气。当水仙与世间万物一起都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后,不仅使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有了真切的体悟感、存在感,也使人们对审美人格与精神境界有了无限憧憬向往。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