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郑州建设都市圈的着力点分析
提高郑州城市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郑州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王培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此背景下,郑州市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尤其值得思考和解决。

一、发挥政府政策保障作用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吸引力,首先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保障作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规范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尽管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可以转让,但现实中土地流转具有潜在的风险,为减少风险,政府部门需要规范完善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保护新型职业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农业信贷和贴息方面的政策。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且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容易挫伤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若要提高其积极性,需要政府探索出适合新型职业农民适度规模发展的信贷模式,对经营状况和征信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其授信额度,提供一定额度的无息贷款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其技术创新和再创业;三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农业保险能够补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分散农民的经营风险。政府相关部门可采取开发农业保险产品的品种,简化农业保险办理手续以及完善农业保险的售后服务等举措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二、合理把握市场需求靶向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要善于获取培训信息,把握教育机构专业培训的机会。教育机构要把握好市场需求靶向,多形式地开展职业培训,给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机会,提升其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对于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要着重提高其经营农产品实用技术的能力;对于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比如农业经纪人,培育其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提升其市场营销的能力;对于创新创业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注重对其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将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育对象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选择在种养前或种养过程的农闲时节安排相关培训活动,这样既不耽误农民在田间做农活,也有利于培训专家及时解决农民在种养前或种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

现如今,大部分的90后和00后不愿种地。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不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束缚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引起农民的重视,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调动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培育课程中让新型职业农民树立“尚农爱农”的职业责任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给新型职业农民举办有关农业方面的道德、法律知识讲座,利用多种官方媒体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模范进行宣传,在社会文化领域倡导“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并对这样的美好理念进行传播扩散,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四、完善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

首先,加强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传统农民通过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因此,要广泛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培训活动。打造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的培训平台,采用适合农民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导向教学、现场演示和案例教学等引入培训课堂,调动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和完善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增加O2O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管理、产品储藏和加工、电商运营及互联网技术等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培训课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五、吸纳高素质群体返乡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大多是70后和80后,90后和00后群体极为稀缺,新型职业农民面临年龄断层的危机,未来的农业若后继无人,可能会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引导培育机构在选拔培育对象时,侧重对90后和00后等年轻高素质群体的发掘力度,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衔接,引导涉农院校特别是农学相关专业的高素质毕业生返乡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来,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增添新生力量。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