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郑州建设都市圈的着力点分析
提高郑州城市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郑州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

毕尚美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传统乡村文化是郑州的优势,挖掘好特色村落文化资源宝库,创新话语方式,激活郑州市宝贵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进而推动郑州文旅融合发展,我认为意义重大。

一、郑州市特色乡村文化发展的创新转化

1.乡村文化传承的理念创新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新时期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村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寻求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特色村庄文化振兴要以文化为魂,再次焕发特色乡村的活力,重塑新的乡村精神,同时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系统开发运作,实现特色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乡村文化振兴要引导村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村庄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特征,探求共有的元素,以现代文化的开放式、商业性去化解乡村文化的封闭性和自给性,从而实现城乡文化的和谐共生。

2.乡村文化传承的价值嬗变

郑州特色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再生过程要注重村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文化重塑过程中仍需关注传统文化对特色村庄产业发展、文化资源价值转化及村民精神需求满足的价值重要性。特色乡村从原始的农耕文化发展延伸为现在的乡村文旅产业,正逐步转变为文化资本,推动特色村落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转变,实现传统文化的新生与价值嬗变。

乡村文化的特质体现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孕育特色乡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传统文化的价值创新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文化与产业内外互动,并驱发展,同时满足农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激发村民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依托传统文化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将乡村发展模式由单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一、二、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鼓励村民回乡创业,从而实现乡村生活产业化、乡村产业生活化。

二、郑州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策略建议

1.完善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完善机制是首要之举,是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全市各市县依据辖区内镇村的实际,尽快修订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并完善其保护规划,政策与规划细则中的内容应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进一步挖掘特色乡村文化,编制黄河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等郑州特色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专项规划,同时尽早出台相关管理条例。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条例的制定应有针对性完善创新制度设计,突出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点。各地政府通力合作,管理部门相互协调,各司其职。二是健全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开展特色乡村文化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议以政府部门为投资主体,设立郑州市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项基金,用于古建筑修缮、特色小镇建设、文创产业发展等。同时成立资金监管部门,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三是修撰地方志,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郑州特色乡村文化的梳理与研究,完成镇村志的修撰。

2.加大对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人才的培养

只有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特色乡村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推进河南艺术职业培训发展,重点培育具有郑州特色的工艺制作、表演艺术、文创旅游等专业人才,适应郑州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开展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科建设的活力,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各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文创产业人才培养激化,切实提高文创人才的业务水平。部分高校可以开设文物保护管理相关专业,为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储备人才。

3.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创新乡村文化保护传承路径

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本土文化的同时,融入新时代乡风文明等相关特色文化元素,打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乡村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文化IP宣传活动,特色乡村利用各大节日庆典,以“节日+主题”为核心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另外,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和依托乡村特色文化的民俗节庆活动,演绎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提高乡村文化知名度,从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针对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例如“非遗大讲堂”“传承者”“非凡匠心”等公益活动和节目,借助公共文化活动宣传非遗IP。同时建议不定期举办非遗交流会,为新一代传承人提供平台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传承技艺,让传统文化“走”下去。

(作者系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专任教师,郑州重点社科基地中原城市经济发展研究所成员)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