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郑州要打造中原样板
郑州跨境电商迭代升级之路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智德”教育探索
郑州文化强市建设的三大优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智德”教育探索

张 聪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智德”教育,是启迪心智、完善人格、促进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必须深刻认识,努力践行。

在儒家仁、智、勇“三达德”中,“智德”占有重要位置,仁而无智则仁不立,勇而无德则勇妄行。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大学生“智德”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知识学习与理论创新,而且有助于增强道德自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知识改变命运,创新引领发展。当今社会,知识生产迭代更新,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各门科学知识与技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好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一方面,大学生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努力掌握系统知识与科学技术,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智德”作为内在追求,不断凝练和积极践行“尚智”“爱智”“求智”“明智”的“智德”修养,实现“智”与“德”的有机统一,从而在立身处世中行明智之举,做明智之事,达成人生“至善”境界。如果只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缺乏道德修养,或者空有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道德志向和动机却没有娴熟的救人技术,就难以达到“智”与“德”的辩证统一,这就好比抢救落水者必须熟悉水性,救助倒地重病患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一样,不仅要具备科学知识储备,也要涵养道德情操,唯其如此,才能融“智德”于一身,成就一代新人。

自知知人,见微达变。在儒家看来,学习知识、为人处世乃至社会交往的前提在于“自知”与“知人”。一是做到自知知人。与人交往中,先了解别人是了解自己的前提,做到知人,也有助于别人知我。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不我知,患不知人也”;其次要注重体察别人,将自己的视野扩展到与他者的交往之中,通过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来客观地界定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从内在方面来说,要修己、克己、知己;从外在方面来说,要知人、识人、辨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协调人际关系。二是人际交往,以智用言。孔子十分重视语言的作用,所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以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善于分辨他的话语以及深意。因为语言是“智”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知识学习与人际沟通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具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能够掌握说话的分寸和尺度,也能够看出他人言语之中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在知识大爆炸、信息激增的当今时代,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和道德培育中,更应注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要善于求教,这才是真正的“智德”。

知过改过,居安思危。儒家常以“不惑”解释“智”。如《论语》“三达德”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就是不迷惑、不疑惑,这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异曲同工的。又如《左传》所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的过错,能够及时改正,就是明智的,这也是儒家“智德”思想的重要表现。无论是知错改错还是授业解惑,都代表着一种智慧。可见在儒家“智德”思想中,“智”不仅仅代表知识,更代表一种改过自新和居安思危的处世态度,即朱熹所谓“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生逢和平盛世,能够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时刻保持警惕,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观念,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教育的对象是人,大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立德树人”的水平和质量。大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与成熟时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掌握自知知人的本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大学生处于相对简单的环境中,与社会交往还相对较少,因此,“智德”思想对其影响较大,也为日后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儒家“智德”思想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知知人和见微达变都是大学生日后生活及与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能,知人知己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还有见微达变的处世态度,无疑是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加分项。同时,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难免在发展中犯错误,但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积极改正,就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无疑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儒家“智”德思想中的居安思危,也倡导当代大学生在舒适的生活圈子中,在享受安逸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不断接受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强化大学生“智德”教育,十分必要,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文是该校2022年度学生工作研究项目结项报告,项目编号XSGZ2022J04,原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机制培育研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