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天难欺
粉浆面条
溪山访友(国画) 张国防
《中国绘画 五代至南宋》:多线索讲述中国绘画新故事
人不能太闲
好风凭借力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天难欺

♣周振国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字《戒石铭》并不陌生,但在河南叶县古县衙大堂前一块硕大的青石碑上看到它时,还是不免为之一震。

五代十国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为加强吏治,以箴言的形式,亲自撰写了一篇二十四句话、九十六个字的诫谕辞,要求官员善待百姓、清正廉明。诫谕辞全文是这样的:“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诫谕辞中引用了四个典故,即“三异”“七丝”“驱鸡”和“留犊”。“三异”指施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奇异现象或奇迹,即“虫不犯境”“化及鸟兽”“竖子有仁心”;“七丝”指古琴的七根弦,意思是为政就像弹琴一样,如果既能按法度办事,又能兼顾民情,就能弹出美妙和谐的乐曲;“驱鸡”即赶鸡,以不紧不慢为要领,借喻管理百姓要宽严得当;“留犊”说的是居官要清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留恋和妄取。诫谕辞的意思简单说来,就是告诫天下官吏,要施仁政、当清官,要恤民情、察民意,百姓是衣食父母,必须善待之,否则老天不容!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实属不易,才学文章自不必说,就其对官民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句,认为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也令今人刮目相看!但在五代十国中,后蜀毕竟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孟昶虽然励精图治,但最终还是被赵匡胤灭了,在和宋军最后的对决中,为了百姓不被屠杀,孟昶不得不选择受降。据《蜀梼杌·后蜀后主》载,孟昶受降后离开成都被押往开封时,“万民拥道,哭声动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恸绝者数百人。”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对孟昶的诫谕辞颇感兴趣,但嫌其冗长烦琐,便从中摘取两个句子合在一起,成四句十六字,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御笔亲书,颁示天下官吏,下旨诸郡县均刻成石碑,置于公署之前,使坐在厅堂之上的官员能够与之正面相对,谓之《戒石铭》。宋太宗的《戒石铭》摘取了孟昶诫谕辞的精髓要义,更简洁直白,直译过来就是:你们的俸禄是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好欺负,但老天爷是不好欺负的!这是对天下公卿百官的训诫和正告,话虽不太好听,但义正辞严,振聋发聩。

南宋绍兴二年,即1132年,宋高宗赵构颁黄庭坚所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各郡县。从此后,黄庭坚书《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大衙。叶县古县衙《戒石铭》,便是黄庭坚书法版本。北宋元丰年间,黄庭坚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时,为自励自勉,也为警示百官,曾亲书《戒石铭》,并刻石立于县衙大门前。黄庭坚书《戒石铭》,书法苍劲峻挺,势如长枪大戟,令人警醒。

从北宋初年开始,一直到清朝中期的七八百年的时间里,《戒石铭》为历朝历代所尊奉沿袭,只是在形式上有戒石碑、戒石亭、戒石坊不等。明朝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都要把《戒石铭》立在衙署堂前的甬道正中,在入堂一面刻“公生明”三个字,并建亭保护,谓“戒石亭”。到了清代,则专门在衙堂前的甬道上建立牌坊,将《戒石铭》移刻到坊额上,称为“戒石坊”。雍乾时期的清官袁守定在其《居官通义》中写道:面对《戒石铭》,“摩挲读之,不禁泪下,安敢以一日之长,结怨于民,以获罪于天也”。据说《戒石铭》还在乾隆年间传入日本,说日本福岛县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便将《戒石铭》作为藩政官员的为官准则,并将其刻在该市霞城公园内的一块巨石上,后又谱成歌曲,命政府公务人员每日上班前吟唱。

《戒石铭》作为中国古代戒饬官员的官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腐箴言之一,也是中国优秀廉政传统文化,从孟昶的诫谕辞起,其穿越千余年,至今读来令人震撼,毫无疑问,在大力反腐倡廉的今天,它仍不乏现实警示和教育意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