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郑州数字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郑州打造国家开放高地路径研究
“大一统”视野下整合郑州文博资源的几点建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打造国家开放高地路径研究

郭 永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和新欧亚大陆桥的战略支点城市,要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必须打造国家开放高地,这是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郑州已把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列为郑州“十四五”发展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即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等。这是郑州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改革发展新要求的需要,是构建全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

一、郑州打造国家开放高地的优势

1.交通优势。郑州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拥有目前全国唯一高铁“米”字形枢纽,国际航空运输网、米字形高铁网和轨道交通网“三网”加速融合,以航空为主的国际交通、以高铁为主的国内交通和以轨道为主的大都市交通网络加速形成。拥有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不断增强;陆上丝绸之路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网上丝绸之路取得新突破,入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导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以郑州铁路枢纽对接沿海港口,“郑州港”国际代码获批。

2.国家政策红利。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并且有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国家战略是国家支持一个城市发展腾飞的重要信号,为郑州发展带来难得的契机。一是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家资源或者政策支持,强化发展支撑;二是提升对国内国际的战略资源、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比如跨国公司总部、国企(央企)总部、民企总部及重要研发机构等,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行高效率资源配置,全力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地;三是有利于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转换发展动能,优化发展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提高郑州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开放度、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利于全面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强化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作用,提升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3.整体实力增强。郑州已经迈入特大城市行列。一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2022年,郑州生产总值达到12934.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4∶40.0∶58.6,第三产业逐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企业实力增强。郑州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精深加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拥有超百亿级企业13家。三是内陆开放型城市特征日益显现。郑州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的“四条丝路”让不沿边、不靠海的郑州,成功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第一,郑州的先进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较快但层次不高,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相对较少,产业技术创新力、核心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髙耗能行业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问题依然存在。第二,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需要加强。2022年郑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8.6%,较杭州(68.2%)、西安(61.74%)、武汉(61.9%)、成都(66.4%)仍存在差距,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现代服务业总量不高。整体来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2.企业国际参与度不强。郑州市的企业在国际上知名度逐步提高,但还处于跨国经营的前期阶段,经营管理国际化经验不足。一是参与积极性不足。企业对郑州城市发展定位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认识不够,缺乏“走出去”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视野,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度也不够。二是海外风险管控能力不高。一些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高,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对重大风险的预警准备不足,造成企业海外资产损失,影响“走出去”的信心。

3.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是重点高校少,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双一流”高校较少,高端教育资源匮乏,成为郑州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的瓶颈。二是全社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型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有待完善。郑州市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5189家,而武汉、西安、成都分别为12400家、10431家和11463家,从数量上看差距较大。

4.城市国际配套功能有待提升。目前,郑州尚无一家领事馆,外国、国际组织、国际行业性协会在郑州设立的代表处或分支办事机构也较少。郑州城市国际配套功能不强,国际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国际化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功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尚未成熟,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国际配套基础设施不多,与国际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不利于营造国际化的宜居生活环境,影响跨国公司落户和国际人才的引进。

三、郑州打造国家开放高地的路径

1.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郑州打造国家开放高地夯实产业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壮大新兴产业,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是郑州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撑。郑州要以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一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郑州的战略支撑产业,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要大力支持、发展汽车、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等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三要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形成高质量企业集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等。四要高质量打造中原科技城,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把郑州打造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枢纽城市。

2.提升“四路协同”水平,发挥开放通道优势。郑州利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实现畅通全球,构筑通达全球的陆海双向国际物流通道。一是要强枢纽,增强空中丝绸之路全球的辐射力,进一步加大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扩大郑州与新加坡、曼谷等机场业务合作范围,推进郑州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加快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二是要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拓展联通欧亚的陆上经济走廊,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三是要不断创新网上丝绸之路交易模式,探索跨境“电商+陆港+邮政”运营模式,继续办好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借助跨境电商提升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四是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扩大铁路口岸与青岛、天津、宁波等沿海港口互动合作,拓宽铁海联运国际通道。强化“四条丝路”协同发展,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头作用,畅通国际大通道。加快培育枢纽经济,依托“四条丝路”,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使枢纽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

3.加快构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坚持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走好“枢纽+开放”的新路子。放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叠加联动效应,强化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发展水平,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经济产业集群。做优交易平台,扩大国际邮件、澳洲活牛、汽车整车、粮食、肉类、食用水生物、进境水果、药品进口、冰鲜水产品9个功能性口岸业务规模,推动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功能向郑州铁路口岸延伸,加快建设功能完备的口岸体系,扩展商品种类,拓宽交易渠道。积极扩大进口,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争取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外事机构落户郑州,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争取跨国企业总部落户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

4.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在积极推进郑开同城化、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发展上主动作为。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构建郑州至重庆和郑州至武汉等南北向客货运大通道,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加强郑州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合作,把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提上重要日程。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多方面交流合作,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全面提高郑州“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着力深化“郑州—连云港—东南亚”铁海联运、豫桂东盟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瞄准日韩、东盟、欧盟,积极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强国际合作。政府支持企业扩大对外合作交流,鼓励企业积极尝试海外跨国并购,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使其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5.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大门是否能够开得更大,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关键。一是从市场环境方面,要切实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规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体制机制创新。二是从政务环境方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实现“最多跑一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三是从法治环境方面,要构建全业务、全流程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外商企业在郑州投资发展的合法权益,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营商环境;开展仲裁程序、调解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四是从人居环境方面,要完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保障功能的国际社区、国际学校等项目,营造更具国际化吸引力的生活工作环境。要创新对外开放制度,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从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规范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6.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郑州应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巨大市场优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顺应消费者对消费需求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打造郑州品牌。提供多样化消费场景、消费方式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提升二七商圈品质,实施国际消费品牌集聚工程,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发展口岸免税店,做大做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