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行山生态文学的先声
文人雅集
《肉食星球》:人造肉与食品未来
凤湖观荷
洞林图(国画) 郭佳祺宏
故乡的池塘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故乡的池塘

♣ 王新立

人到中年,会对家乡旧有的景物格外怀恋起来。前不久回了一次老家。在村外那口池塘边,我默默站立了许久。就是这口池塘,曾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太多的乐趣。

这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宽约一亩,塘边疏疏朗朗地长着半抱粗的垂柳。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春天来临时,池塘便会挣脱冬的羁绊,在春雨滋润下,塘水日渐丰盈,琉璃般的水面上,倒映着絮团似的云影和蓝得发紫的天空。四周的柳树舒展开黄绿眉眼,微风吹来,柳枝飘荡,柳叶婆娑,雾一般升腾,给池塘增添了不少韵致。在这样的季节里,我和小伙伴们整天待在塘边开心地玩耍。女孩子们采来成把的柳条和野花,把柳条编成柳帽,再把野花缀在帽上,嘻嘻哈哈地把自己打扮成花的仙子;男孩子一会儿捉游戏,一会儿到草丛里捉指甲盖大小的青蛙,把它们扔进塘里,看它们划动小腿,要么游向塘中央,要么游向塘边,钻进草丛。

池塘最热闹的季节要数夏天了。麦收过后,吃过晌午饭,池塘边的大柳树下便会有三五成群的人,或摇着蒲扇,或拎着苇席,聚在一起。老人们吸着旱烟,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青壮年男人有下象棋的,有摆大方的,还有的干脆把布鞋一脱,枕在头下,躺在苇席上午睡;女人们则扎堆在柳树下纳鞋底,高声大气地谈论着东家长、西家短,哪家的花狗咬了人、哪家又添了胖娃娃……当然,最活跃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整个暑假,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池塘里。六七岁,七八岁,甚至十多岁的孩子,不论姑姑叔叔,也不讲哥哥妹妹,一个个赤条条的,在池塘水浅的地方打水仗,扎猛子。脚下的青泥软软的,滑滑的,踩上去油腻腻的,说不出的舒服。间或有泥鳅从脚底下窜过,有调皮的小鱼在身子四周蹭来蹭去,有时候还会在池塘的淤泥里摸到一两只鹅蛋或鸭蛋。

午后,大人们在池塘边纳凉,我们便常常大着胆子,一个个爬上池塘边的柳树,拽着树枝往水里跳……后半晌凉快一点,大人们陆陆续续散去,不一会儿,上工的钟声响了,大人们扛着锄头出村之前要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我们从水里撵上来:“快上来,快上来,不热了,还在水里泡着干啥。”于是,我们便一哄上岸,湿漉漉地穿上了衣服……

到了夏夜,热闹一天的池塘终于安静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景象:蛙声,黄鳝、泥鳅的唧唧声,鱼儿们撒欢溅起的水声,在静谧的夜空中漫延。有时,我和弟弟在睡觉前偶尔兴起,便会拎了水桶,拿了手电筒,顺着池塘边逮小鱼儿。绕着池塘一周下来,收获百十条小鱼,一大把小虾,几条泥鳅是不成问题的。第二天,母亲会把这些小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锅里干煎以后给我们吃。那些小鱼小虾啊,肉肥刺少,鲜嫩无比,吃起来满口生香。

有一年夏天因为干旱,池塘的水比平时少了一大半,最深的地方已经漫不住大人们的心口了。生产队决定清塘,把池塘里的鱼“放轰”了,也就是让各家各户都来逮,谁逮着算谁的。记得那是个午后,队里敲了钟召集各家,一二百人一齐跳到池塘里,手里拿着竹筐、筛子、水盆,尽情地在池塘里搅和,鱼儿东躲西藏,胡乱翻腾,不一会儿,池塘的水便浑浊不堪了,透不过气的鱼儿们再也无力挣扎了,一个个把头浮在水面上呼吸,于是,舀的舀、抓的抓、捞的捞,人声鼎沸,不断有大大小小的鱼被甩上岸……

就是在那样一个充满饥馑的年代里,故乡的池塘,给我留下了多少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梦。如今,它已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当年的活力,可是,积存在它身上的无限幽趣和朴实的美,永远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多少年来,我一个人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当我身心疲惫时,我会不自觉地想起故乡的池塘,因为它会让我心境宁静,让我心态平和,同时还会让我回味起故乡浓浓的亲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