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学习蚂蚁好榜样
新兵连
钟王书法南宫画 韩孟文风北海尊(书法)
王治民
《我是技校生》:再现技校生活的真实生态
学会归零
迷路的斑鸠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蚂蚁好榜样

♣ 李 韬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何止鸟儿,还有蚂蚁。

出差早起,到酒店的广场上转了一圈,不经意间发现一只蚂蚁正搬着一个蜜蜂尸体,搁着劲儿往一个方向运。说是运有点不确切,应该叫“连拉带推”。

就这样,一只小蚂蚁拉着大于它几十倍身体的战利品,爬坡过坎,一往无前。

广场上铺的是方块青石,青石与青石之间都有近半厘米的缝。我立马好奇起来:我倒要看看小蚂蚁它是怎么横跨这“不可逾越的鸿沟”!

蚂蚁无视我的存在,它依然旁若无人地推着庞大的躯体,努力前移。它先把蜜蜂推到石头缝上,犹如在两块青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天堑变通途”;它自己再沿着蜜蜂的尸体从上面快速爬过,下来后又从前面把尸体从石头缝上拉开。一套动作下来,麻利干脆,行云流水,无缝衔接。

走出不远,又来了一只蚂蚁。难道是它召唤来的帮手?

刚开始,只看到尸体一会儿往左移动,一会儿往右移动——两只蚂蚁好像在方针路线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拉扯了大概有那么三五秒钟,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个在前面拉,一只在后面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速“奔跑”。不一会儿就“跑”出了我的视野。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蚂蚁有这样的描述:“一只蚂蚁平均可以搬运超过50倍于自身体重的物体……蚂蚁表现出引人注目的智慧,并保持了这些活动细致、明智和协调的程度来保护他们共同的目标。”

为完成这个“目标”,蚂蚁不惜“穿越草地和森林,甚至是淤泥和垃圾”。其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啃骨头”精神,自然界其他生物所不及也;其坚韧耐烦、恒久毅力,更非人类所能至也。

蚂蚁的团队精神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在没有将领的统一指挥下,所有蚂蚁照样能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齐划一。

蚂蚁还是非凡的房屋设计师和杰出的建筑专家:蚁巢牢固安全,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蚁巢中的粮仓,很有“科技含量”,冬暖夏凉,通风透爽。

因为紧紧依偎于大地的怀抱,有什么风吹草动,蚂蚁总会先知先觉。它的灵敏度特别高:天要下大雨时,蚂蚁就会提前排着队搬家,像军队一样严整;它的感知力也特别强:地震前,因地表温度升高,蚂蚁会大量爬出来给人类以预警提醒。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利他在遗传中具有高生存价值,在自然选择中,拥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存活下来。蚂蚁也是“利他主义”忠实的践行者和誓死的捍卫者。

南方某次发大水,人们在河边发现一个蚂蚁球,黑乎乎的蚂蚁密密匝匝地紧紧抱成一团。蚁球靠岸后,一层一层地打开,群蚁迅速而井然地冲上河岸,完成“诺曼底登陆”。

森林遇到大火时,蚁群还会以蚁后为中心,层层保护成球状,冲出火海,向死而生。以牺牲外层的工蚁,而保证中心的蚁后,从而延续子嗣,传宗接代,“春风吹又生”。

多么悲壮的画面!

曾提出“生物多样性”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一生致力于蚂蚁的研究。他甚至把蚁学作为一场体力和智力上的探险:研究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进行通信和认路、如何协作和御敌、如何进化和改变历史、作为社会性昆虫如何“统治”地球。

没错,“统治”地球!

在大量的研究中威尔逊得出结论:“假如人类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地表环境会恢复到人口爆炸前的富饶平衡状态……而一旦蚂蚁消失,地球上将会有数万种动植物也会跟着消失,几乎各处陆地生态系统都会因而退化、衰败。”

是的,对于地球而言,小小的蚂蚁比无所不能的人类更为重要。唐代韩愈《调张籍》有诗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看看,人类又犯了“自以为是”的顽疾。

幸好,“生态文明”提上日程,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也在不断纠偏着自己的认知边界,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角色扮演——从大自然的征服者逐渐转变为大自然的共生者、共建者、共存者、共享者——尊重“生物多样性”,共同维和“地球村”。

小时候,曾玩过一个斗兽棋的游戏,吃子规则大致是:象吃虎,虎吃豹,豹吃狼,狼吃狗,狗吃猫,猫吃鼠,鼠吃象,并且从上往下可以越级吃掉下面的动物。

不要看不起小老鼠,大象最怕它拱鼻子。

西谚说得好:一个小小的蚁穴,将会弄沉一艘大船。

《让子弹飞》中武举人说:“我有九种法子弄死黄四郎。”牛气哄哄的人说起狠话来也都是“信不信,我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捏死你!”

蚂蚁听了,可能会打个哈欠——好大的口气!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