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振国 元代诗人高克恭年轻时,曾在香港荃湾帽山脚下耕读,并留下诗作《怡然观沧海》,其中有句:“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高克恭后来官至刑部尚书,更以诗画名世,算是人生赢家。 能闲之人,必胸怀目标。边耕作边苦读,对于年轻的高克恭来说,生活自然是难了点、苦了点,但从他能够“怡然”观沧海来看,其内心无疑是安定而闲适的,因为他有努力的方向。这和《大学》上说的,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去实现目标,道理是一样的。经典幼儿寓言故事《小猫钓鱼》众所周知,起初小猫目标不明确,钓鱼时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结果一无所获不说,还弄得身心俱疲、心灰意冷;而经过妈妈开导后,小猫专心垂钓,鱼儿便一条接一条地上钩了。曾国藩在其《治心经》中说:“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就是说古往今来干大事成大事的人,都是大忙人,也是大闲人,他们善于忙里偷闲、休养生息,以不断涵养自己的性情和精神,因为他们懂得闲能生慧、宁静致远的道理。 能闲之人,必胸有成竹。《列子·汤问》中有这么一段话:“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说的是一位御马高手,驾着六匹马拉着的车,不用眼,不用鞭,只安闲地端坐车上就行了。这里也诞生了一个成语“心闲体正”,意思是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心里不慌。成语“心闲手敏”和这意思差不多,嵇康在他的《琴赋》中谈琴艺的时候,用了这个词,形容技艺娴熟,心中从容,手上敏捷。北宋画家文与可画墨竹的故事更是经典。文与可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画法,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文与可画竹下了一番苦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并一年四季进行观察,因为有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每次画竹,他都从容自若,而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诗人晁补之有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成语“胸有成竹”便是这么来的。 能闲之人,必胸怀澄明。譬如王阳明,年少时别人读八股文章一心应考,他却看理学“闲书”想当圣人;被贬蛮荒毒瘴之地不但活了下来,还潜心心学涅槃重生,史称“龙场悟道”;因不屑于攀附和权力争斗,平定宁王叛乱后竟称病辞官走人,连皇上都眼红的平叛大功都弃之如敝屣;而在广西戡乱也是其第三次平乱后,因病重申请告老还乡,竟不等朝廷批复便望乡而归,遗憾的是病死在返乡途中,年仅57岁。死前学生问其遗言,他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通过三个寓言故事,提出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就是说做人做到极致或最高境界,名利、事功都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要超越自我、超越世俗,而回归生命的本真或本位,张扬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生命本来的意义。“卷舒开合任天真”,这是李商隐对荷花的赞美。真正能闲大闲之人,必有荷花的品质,世事纷扰,我心独静;红尘如晦,我自天真。 能闲之人,必胸有丘壑。内心丰富、有思想、有情趣的人,自我就是一个世界,可以实现自我调适、完善和超越,正如北宋邵雍诗云:“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所以,下雨天清闲,李清照是“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结伴同游的朋友未到,苏东坡是“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被贬后的柳宗元写出了《捕蛇者说》和《黔之驴》等经典名作,更是怀着一颗冷峻而孤傲的心“独钓寒江雪”;归隐后的陶渊明不仅自得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为世人描绘出“桃花源”这个令人神往的美好世界;当然还有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甚至还有当下所谓“有一种旅行,叫去丽江发呆”。真正的闲,是心灵上的闲适、自在和安定,是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和快乐自由。正如程颢《秋日》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