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雷英英 城市是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居所,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城市的生命就在于不断更新并持续迸发活力。可以说,城市的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郑州要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需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为,这是当前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品质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实施城市更新需遵循“四有”原则。 一、有别原则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讲,城市更新是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决定城市更新的路径要求;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城市更新存在最佳时间和形态有别的问题。 1.城市更新需结合实际。城市更新是在存量基础上对既有业态、功能进行优化提升的行为,要充分尊重郑州的自然禀赋,即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远离“粗放式”的造城观念;要尊重城市基本格局和机理,摸清现状底数,结合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地域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制定更新指标,结合实际选择更新项目,谨防城市更新行动变为新一轮大拆大建。 2.城市更新需克服平均主义配置资源模式,探索“特区”运行制度。城市更新要对标国际发达城市最具竞争力的城市重点区域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明确划定城市更新“特区”,采取特别机构、特别管理办法、特别支持政策等途径,在顶层设计和实施力度等方面给予超常规支持,最大限度开展该区域范围内的布局优化和更新项目,全方位一揽子解决城市更新中面临的规划、交通、消防、历史保护等综合性问题,探索高能级、内涵式发展道路。 3.城市更新需坚持差别化原则,实施分区控制分类指导。按照功能指引和开发强度等要求,对城市更新地区进行分区控制与指引,如分为重建类、功能改变类、综合整治类等,对更新项目和模式分别设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审批路径,减少繁复冗长的程序,以激发市场热情,提升城市更新品质。 二、有情原则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涉及诸多事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立场是城市更新工作应坚守的根本立场和最终目的。要摸清民情民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向群众宣传政策方案,引导群众合理诉求依法表达。让更新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实现综合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1.城市更新需突出增添城市设施功能,满足群众的急切期盼。现阶段郑州城市更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补短板,解决城市现有功能的一些缺失。这些短板包括停车泊位不足、旧城区基础设置升级、老旧小区电梯增设、儿童安全护学空间、城市交通高峰时段拥堵等,这都是群众急盼解决的焦点问题,应想方设法予以解决。 2.城市更新需着力修补城市“疤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郑州老工业区块的废旧厂区、繁华地带的破旧“城中村”、导致交通梗阻的“断头路”、人行道路坑槽破损等,是城市进化中产生的“伤疤”。要以修复“伤疤”为契机,向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郑州都市圈能级等重点工作延伸,依法清理净地,整治各种临建、违章建筑物,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3.城市更新需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凝聚城市“向心力”。要尊重群众,在土地征收、置换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故土情怀,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诉求;要尊重现实,把握好项目入库的节奏、契机,成熟一个、实施一个;要尊重历史,注重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以彰显郑州地域特征和新时代风貌为核心,在活化利用中延续城市发展根脉。 三、有序原则 城市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平衡,关系到政府、居民、开发商等多方利益分配,会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多维空间,影响因素复杂繁多,要做到系统性运筹把握。 1.城市更新需着眼郑州整体功能结构调整,提高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城市更新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项目持续时间长。从根本上来讲,城市更新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空间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因此,城市更新在规划设计上应致力城市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效益,着眼于区域性回报而不限于某一项目,要着眼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与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相配合。要加快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同时,建立规划战略“留白”制度,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2.城市更新需贯穿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增强城市“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增强抗风险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要把韧性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强化底线思维,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郑州人口规模、环境承载力、空间结构等问题,迭代融合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积极探索从城市局部功能的单点强化逐步走向城市系统整体“生命力”的全面提升的更新模式。 3.城市更新需强调“众创”思维,确立开放式城市更新工作程序。城市更新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公众参与过程,是推动以人为本、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及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要注重民众在小微环境更新中的主导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让当地居民充分参与;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社交媒体来加强青年群体参与,汇聚公众智慧。政府应发挥调节器和催化剂作用,依据郑州发展战略、技术法规以及专家经验,对外部环境各方面反馈信息进行选择与评价,为城市更新确定现实的、折中的、各方面相对公允的综合方案,避免先入为主。 四、有机原则 城市更新需克服碎片化思维惯性,以及就事论事、孤立解决问题的简单做法,做到既要着眼于解决当下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又能为未来城市发展谋篇布局;既要补齐短板,又要强化优势;既要打理“面子”,又要修炼“里子”。要通过项目生成、系统集成、综合治理,明确目标愿景、实施路径,关注产权重置、征收搬迁、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资金筹措、后期管理等关键性难点堵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要素协同、空间整合、功能叠加,开展有机更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见精神。 1.城市更新需确立微更新观念,实施小规模常态化、恒久化城市更新。在更新工作中加强精细化规划、精细化设计、精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对接近人生活的空间进行必要的功能性、便利性补缺,注重可达性、选择性,建设人性化城市,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2.城市更新需重视人行尺度,注重工业区“修补型再开发”。打造理想城市尺度,要把工业园区、金融园区打造成有街道、有文化、有生态的完整产业及人文社区,用产业把人才引进来,用生活把人才留下来,创造吸引人的活力场所。注重人的情感连接,构建“小尺度生活圈”“宜人街坊”,创造最适合于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 3.城市更新需适度宽容城市“非正式空间”,激发城市细胞活力。打破管理“洁癖”,容纳城市“益生菌”,正视城市空间的公平正义问题,加快中低收入阶层住宅供应体制改革,注重城市包容性发展,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有尊严且可接受的生活空间,谨防在空间治理中为追求整齐划一而损害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