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秋访蜀后主故地
悯农三首
万里河山映朝晖(国画) 丁万春
池畔一丛野菊花
《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艺术史的N种写法
文风问题
难忘乡间“打平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悯农三首

♣ 周振国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的《悯农二首》尽人皆知。但据考证,李绅还有第三首悯农诗。

1907年和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曾先后两次以极其不光彩的欺骗手段和收破烂的价格,从敦煌运走经书和“盗剥”壁画等文物达13000余件,这些文物至今仍陈列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第33号展厅。2010年,中国专家学者赴英国,对部分文物进行研究,其中发现了在斯坦因从敦煌“藏书窟”运走的典籍中,有一本《敦煌诗卷》,据古诗词研究专家介绍,它完整地保留了唐诗的原貌,是研究唐诗最好的素材和范本,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了李绅的一首新悯农诗。专家认为,《敦煌诗卷》最有可能是原作版本,因为它的存放年代不会晚于宋代。

这首新悯农诗是这样的:“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作者在诗中怜悯种地织布的农人挨饿受冻,痛恨不劳而获的富人灯红酒绿,无奈之下便寄希望于燕赵之地的美女,都能变成嫫母——传说中德行贤惠,但相貌奇丑无比的古代第一丑女,这样就不会有人千金买笑了,百姓和国家也能富起来。作者的想法有点奇葩,也有点想当然,但其悯农忧国的情怀无疑还是值得肯定的。

唐会昌年间的一个夏天,翰林学士李绅回故乡安徽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路经亳州回朝奏事,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李绅便邀李逢吉同登亳州城东观稼台——曹操当年在家乡推行屯田制时所建的督耕观种台,分城东和城西两处,遗迹现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逢吉登台远望,感慨赋诗:“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升如登台。”而李绅登台看到的是田野里农夫辛勤劳作的景象,便随口吟出其后来传诵千古的《悯农二首》。李逢吉仰慕李绅的文名,便讨要其诗。李绅嫌这两首诗有点随意,便当即又赋了第三首,即在《敦煌诗卷》中新发现的那首,并抄赠好友。但李逢吉拿到诗后,竟跑到武宗皇帝面前告李绅题反诗。唐武宗是个明白人,看了李绅的诗,自知是自己体察民情不够,不仅没拿李绅问罪,反而升他做尚书右仆射,而降李逢吉为云南观察使,等于把李给发配了;但唐武宗也没有开明到让李绅的“反诗”被天下人共赏的地步,所以这第三首悯农诗便一直被皇家私藏而没有公开,以至后世鲜有人知。

但令人遗憾的是,曾为底层人民不平、为百姓发声、不畏权贵、忧国忧民的诗人李绅,后来竟“渐次豪奢”,走向堕落。据《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李绅在官场混久了,生活奢靡,欺压百姓,拉帮结派,草菅人命,成为十足的贪腐官员,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文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也是罪有应得,李绅死后第二年,因其枉杀吴湘案被彻查,被朝廷定为“酷吏”,受到惩处,爵位被剥夺,子孙不得入仕。

这里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刘禹锡被罢免苏州刺史回京时,曾任御史中丞(又称司空),时任江州刺史的李绅因慕其文名,邀其做客饮酒,并叫了几个歌妓作陪。席间,面对佳肴美酒、歌姬美色,刘禹锡感慨颇多,赋诗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意思是说你李司空大人早已习惯了这种奢靡生活,把它当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而我刘某人却觉得很不舒服、很痛心。成语“司空见惯”便由此而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