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秋访蜀后主故地
悯农三首
万里河山映朝晖(国画) 丁万春
池畔一丛野菊花
《趣说西方艺术史两千年》:艺术史的N种写法
文风问题
难忘乡间“打平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难忘乡间“打平伙”

♣ 王新立

“打平伙”一词为豫南农村方言,意思是大伙儿一块儿聚餐,费用均摊,很像现在流行的AA制。

那时,家乡人打平伙,有时是为了打发寂寞清苦的日子,有时是为了巩固友谊,增进感情。曾记得,秋雨绵绵的日子,或皓月当空的夜晚,乡下人闲着没事就走家串户,结伴拉伙打扑克,下象棋,讲故事,侃闲话……这时,偶然会有人提出:“咱们今天打平伙吧!”立刻,满屋子里会响起一片赞许声。这时,马上会有一个嘴快腿勤的人说:“我去办。”说完,这人就到村里小卖部买上两瓶烧酒,再到村里养有鸡鸭的人家,迅速拍板成交一只又肥又大的公鸡或板鸭。大家聚在一起,烧火的烧火,做肉的做肉,买酒的买酒,你说一个笑话,他讲一段趣闻,热热闹闹,不知不觉大伙儿的心贴得更近了,乡情也更深了。

有时,家乡人打平伙,是为了解开疙瘩,调解纠纷。“一家五六口,七嘴八舌头”,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些小摩擦,有个小别扭,有些不愉快,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消除,小摩擦就会变成大争吵,小别扭就会形成大矛盾,不愉快就会演成大分裂。事儿虽小,解决起来却相当难,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踩着簸箕米动弹”,须有一个合适的机会,恰当的气氛。打平伙就是一个好机会,大家借此可以凑在一起,帮助双方评论是非,可使他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还有一种打平伙,目的是为了共商大事,同舟共济。村子里有什么要办的事情,或是谁家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借此出主意想办法,齐心合力把事情办好。而且,家乡人颇有股豪爽之气,议事情,说干就干,打完了平伙,嘴一擦就开始干活儿,谁也不会中途溜走。否则,人们就会说他不讲义气,下次打平伙就没有他的份儿,或者要受到大家冷落。

我13岁那年,第一次参与打平伙。那天我放学回家后,正准备做作业,我的玩伴东亮赤裸着上身,下身套着半截裤衩,手里提着一个鼓囊囊的蛇皮袋。他看见我,一脸窃喜地说:“我刚从咱村鱼塘摸了三条大鲤鱼。这回该咱们美美品尝一次清炖鲤鱼大餐了!”东亮的话勾起我胃里的馋虫,我伸手夺过东亮手中的蛇皮袋,把头探进袋口,只见三条红鳞大鲤鱼正在袋子里竞相扑通呢!东亮说:“别看了,你把你家里的葱姜准备一些,别忘了倒一酒盅小麻油,咱们去云喜家集合。”说完,东亮提着蛇皮袋一溜烟地远去了。这时,我再也无心做作业了,急忙钻进厨房,在案台下找到一大块生姜,还有五六根大葱,又用玻璃小瓶倒了一两多芝麻油。一切办妥当后,我就一溜小跑地赶往云喜家。这时,我发现德高、陈剑等小伙伴都已提前聚到一起,每人手里拿着不同的佐料和时鲜的菜蔬:绿茵茵的藿香,红艳艳的辣椒,嫩生生的白菜……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动手,剖鱼、劈柴、生火、煎鱼……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一锅鲜腾腾的鱼汤便做成了。

我们几个人围着灶台,你挑一筷子,我舀一勺子,刚出锅的鱼肉伴着新鲜的辣椒,惹得小伙伴不时发出“吸溜吸溜”的声响,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刺激与欢喜。在那个饥馑的年代里,能够饱餐一顿天然无污染的鱼汤,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我记忆最深的打平伙,还是上世纪80年代我当乡村代课老师那几年。 趁着周末,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合谋着兑上三五块钱,到村子里买上一只大公鸡、一二斤鸡蛋和几瓶廉价的薯干酒,然后,聚到离学校较近的一位教师家。我们帮那位教师的爱人宰杀公鸡,把鸡血用碗盛了,再把鸡肠鸡杂一并洗净下锅。约莫一个半小时后,香气开始从厨房里弥漫开来。这时,个别嘴馋的老师开始按捺不住,他们会走进厨房,一边一口一个“嫂子”地喊着,一边把手伸到大案板上,去捞摸那些已被女主人剔除肉的骨头。啃食着那些看似无肉,但有少许的筋、残余的肉末以及渗着香气的骨头,大家心中都洋溢起喷香的滋味。当几个荤素搭配的下酒菜端上桌时,几个家伙全然不顾一起吃饭的还有两位女老师,把汗衫一脱,赤膊上阵,尽情地吃啊、喝啊、闹啊,一个不让一个,到最后都醉醺醺的,分不清东南西北。

时光悠悠。我离开乡村已经30多年了。随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我时常怀念乡村那种散漫、粗犷的生活,尤其是和伙伴或同事们打平伙的时光。尽管生活清苦,但彼此的心靠得更近,大家心中没有猜忌,没有倾轧,有的只是一份苦中作乐的暖意,一份对未来日子的向往。打平伙吃的是一份欢快愉悦的心情,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它可以与知己者、投缘者度过一段忙里偷闲的欢乐时光,它使我们有了一段值得回味与咀嚼的人生经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