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左素菊 1449年7月,明英宗朱祁镇不顾于谦等大臣的劝谏,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击败,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以为挟英宗可号令天下,率军挥戈南下,直逼北京,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朝野震惊,人心惶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留下保卫京畿的士卒带上疲惫羸弱者不足十万,太子尚幼,一部分没有迎战信心的大臣主张南迁以避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一改大明建制以来主张的“嫡长子继承制”,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新皇登基。他识破瓦剌人利用英宗胁迫京师投降的阴谋,于是全权负责京师防御,铲除朝中奸党,辅助朝纲,挫败了瓦剌的军事进攻计划,保卫了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黎民百姓。 “君为轻,社稷为重。”于谦掷地有声,扶大厦于将倾,化解了大明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令大明朝生生延命近200年,其功劳之大,有明200余年无人能及。 明王朝立国之时,需要武力定天下,守国之时,一切以稳定发展为前提。外敌入侵,宫闱之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压垮国本的一根稻草。大明朝没有像北宋一样立国百年便被胡虏驱赶着南迁,于谦力挽狂澜令金瓯无缺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不只是大明王朝的社稷功臣,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忠贞义士,还是千秋不灭的华夏民族英雄而名留史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谦光明磊落,但魏晋风骨,在其身上尽现: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明史》评价他“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赞扬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论人品操守,他清廉如水,生前家无余财,拿后来摄行皇权十载的宰相张居正与于谦的功绩相比,也要逊色三分。如同他的《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就是这样的硬骨头。 拥立新君之后,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鞠躬尽瘁。1457年,太上皇朱祁镇通过政变重新复位。于公于私,于谦并无过错,但还是被统治集团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一代刚烈爱国忠臣,不幸沦为王权争斗的牺牲品。以于谦在朝中的威望,军事的权柄,借机奋起一搏,扑灭石亨等人作乱也是轻而易举,再择机拥立新君,继续在朝堂之上叱咤风云,也未尝不可。如果于谦是个处世圆滑、见风使舵、游刃于人生名利场的人,又怎会有社稷和民族危急时刻的忠勇振臂?有人说于谦个性耿直,不懂变通,才导致了大志未图,抱负未展身先死。为了万里江山稳固,人民安居无忧,朝堂不起动荡纷争,他舍身为国,赤诚为公:“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面对敌对势力百般刁难,他很决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纵然历经牢狱之苦,水深火热生死关头,依然坚持“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继岳飞、文天祥之后,以于谦为代表,后世的忠臣良将“文死谏,武死战”,哪一个不是铁骨铮铮,哪一个肯向强权和命运低头! 于谦一生,是一部不朽的传奇。他少有奇志,因钦佩文天祥,遂视为终身楷模,并悬文天祥画像于案头,不舍昼夜砥砺自己奋进。在平汉王朱高煦叛乱中,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吓得朱高煦“伏地战栗,直呼罪该万死”。宣宗朱瞻基知道于谦堪当重任,对他以国之栋梁青眼有加,越级提升又加派数省巡抚。于谦轻装骑马,踏遍万里河山,深入基层调研访问,详细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朝廷申办解决。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稍有水旱灾害,他马上上报,内阁朝政,颇为重视。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他发动群众修缮堤坝,镇压盗贼流寇,没收权贵私自开垦的私田为官家屯田,资助边防开支,政绩非凡,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拥护。于谦从文臣谋士,跻身朝堂中流砥柱。在京师保卫战、驱除外族入侵,铲除奸党、辅助朝纲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于谦以其超凡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多次展现了他爱国忧民、拯救江山社稷的高光时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于谦与岳飞、张煌言一起,被后世尊称“西湖三杰”。清代袁枚《谒岳王墓》有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于谦个性兼具文天祥和范仲淹之长,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信念,他不愿百姓因战争生灵涂炭,流离失所;他重视百姓民众的安居乐业,他在江山危难关头勉励意志不够坚定的新皇朱祁钰:“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他主张“君为轻,社稷为重”,不愚忠,不迂腐,重民族大义,在封建忠君思想为上的士大夫阶层里实属凤毛麟角。 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何尝不是对于谦一生最好的评价。即便沉冤得雪,生命可以活得久一些,他也扭转不了一个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结局。浩荡的历史不会轻易因一个人的意志就可以改变进程。大明迈入腐朽的悲剧之根早已深种,这是后来张居正做再多勤政的事都无法挽回的结果。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顺着历史的画卷,仰望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于谦无论选择了追随谁,他依旧是他,初心未改,信念长存,激励后世浩然前行。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