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如何以发展的眼光面对经典
让主题教育成果转化向农村(社区)延伸
德才兼备方为“中”
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德才兼备方为“中”

牛玉乾

《尚书》说,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和人际关系时,都要“允执厥中”。《中庸》也说,无论自然宇宙或人间百态,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允执厥中”和“致中和”呢?古之经典,在这里为世人提出了一个“千年之问”。

对于这一“千年之问”,至圣先师孔子的嫡孙孔伋,在其《中庸》里慨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圣人这是在说,对于中庸这一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很久以来就没多少人能做到了。孔子还结合他所观察到的世人心态,无可奈何地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用现代的白话文讲,孔子是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是因为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往往超过中庸的标准;愚钝的人却常常达不到中庸的标准;或者是所谓贤德的人做过了头,不贤的人则达不到标准。所以,他最后悲观地得出结论:“道其不行矣夫。”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大概流行不起来了!

然而,事实并不像先圣那样悲观,泱泱华夏里的众多圣贤,不断创造出新的哲学思维。据史料记载,东周时期官方或民间就出现了“道士”与“术士”的称谓,有人在“琢磨”道与术的关系。一般认为,“道”代表着规律、道理和本源,而“术”则是指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道者,道德、道义、人道、公道;术者,手段、谋略、心计、智能。有人语出警句:“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则止于术。”从而深刻阐述了“道”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道没有术,会魂不守舍、纸上谈兵;而只有术没有道,则更目光短浅、难成大器。只有道法合一、器术一致,方可有为。道与术的关系,后来被引申为德和艺的关系。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徐幹在其著名的《中论》里,论述了“德”与“艺”的辩证关系。他说:“艺者,所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德”者,人之思想品质也,“艺”者,人之技术才能也。人生在世,要成事立业,必须“允执厥中”,而要执中,则要德才兼备或德艺双馨,不可或缺。但,品德与才能相比,“德”是根本、“才”为枝叶,二者不能平起平坐。徐幹接着又说:“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故孔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艺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徐幹在这里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人们所要习练的才艺技术当中都蕴含着“恭恪廉让、中和平直”的哲理,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坚守仁义道德;二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但要品德高尚、才艺卓越,而且还要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礼貌形象。接着,徐幹又分别详细地论述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所谓“六艺”,就是古代教育要求学生们必修的六门功课。这六门功课的实施,也是根据学生们的年龄大小和课程的深浅,循序渐进分阶段施教。六艺之中,也分为小艺和大艺。书、数为小艺,是年龄小的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龄学生的高级课程。然而,不管小艺或大艺,人生的伦理道德,则始终贯穿在这门门课程里。

现代教育也是如此,无论是“小艺”的汉语、地理、历史、外语,或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还是“大艺”的电子技术、航天潜海等高科技研究,无不贯穿着理想与志向的“艺之大体”。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学习、从业的三百六十行,要想行行当“状元”,就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明确“为建设强国、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目的。否则,就要失去做中国人的资格,所有的才能技术自己也学不好,更不可能应用好、发挥好。

古代论述中文化的学者大家,无不重视教育治学。徐幹同样如此。他在《中论》开篇就提出:“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说,一个人即使达到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如果不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仍然还有缺憾,需要奋力补上。

到了宋代,《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是说在人才价值的构成中,品德为才能之统帅,才能则为品德的器具。他又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世间最为推崇的是德才兼备之人,以“道德立身、技术立业”从来都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芸芸众生不可能人人德才兼备、整齐划一,所以才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指不可能都一样长”之说。一般说来,德与才的组合会出现几种类型:德胜于才者,可以称为善人;才胜于德者,只能称为能人;德才皆显不足者,人皆视为愚蠢之人。本文所要说的是,一个人无论本事大小、才能高低,只要人品正直、道德高尚,就是值得尊敬之人。正如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数千年前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的开篇,也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说,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传承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通达的才艺技能,并解除这两方面的迷茫和诱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根本方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新时代,我们需大力倡导“中”文化,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抓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