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言传身教 家校共育新成长
从教17载
唯爱与真诚不被辜负
做好引路人
让每颗“星星”都闪光
品读诗篇:《春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倾听诗音 传承经典
“为你读诗”
品读诗篇:《春日》
扫码观看视频版

本期读诗人:郑州实验外国语第一附属小学 刘 畅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词对于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风霜雨露,到草木鸟兽,从家国情深,到塞外战场,感化孩子对天地草木、人生聚散的关怀,诗词能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学修养的人。“为你读诗”栏目,邀请喜爱诗歌的老师,为孩子们读诗、品诗,解读诗词的含义和创作背景,带孩子们走进诗词的世界,让他们真正爱上古诗词,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人们都出门寻找美丽的春景,风景独特的泗水之滨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视线所及尽是美景,一片生机,充满活力。“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今竟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在这万紫千红中认识春天,感受到春天的美。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看似一首写景咏春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透露了诗人渴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就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读诗词,以文化镌刻自身,一个饱读诗书的孩子,可以从诗词歌赋中见识万里山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他看过的书、读过的诗的外在表现。读过诗的孩子,看到黄昏的湖面,飞鸟轻掠,会吟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冬天早上一睁眼,发现窗外雪挂枝头,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何要读古诗词,也许这是最好的回答。所以,让我们一起读诗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