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大力倡导优良文风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文化味儿
以应用性科研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
用新质生产力引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用新质生产力引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陈西川 陈冠邦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委员时,又再次阐述了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因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一、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新时代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关键要素,它的发展需要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1.人才链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现代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属性及国家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视,是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体现。现代产业体系催生新的产业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的劳动者,形成新的人才链。

2.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产业链是所有参与产业产品价值创造成员基于产业技术逻辑形成的进化共生、竞合共存的共同体,是生产力的作用对象。产业链是由技术、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制度、政策等要素组成的各类产业及组织,产业链链条的延伸及产业链链接企业数量的增加,是生产力作用对象扩展的结果。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拓展、引领的结果,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3.创新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现代产业体系中各类产业能够处于技术水平创新前沿,引领产业发展,核心是产业体系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形成了围绕产业升级及科技革命变革趋势进行创新的创新链。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符合产业发展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先进性的体现。目前,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眼光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两个确保”实际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新质生产力要通过产业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三、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由产业发展实践所验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它引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战略性产业新赛道、塑造战略性产业发展新动能,这是目前助力河南实现“两个确保”急需解决的问题。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力:

1.“立”强人才链,稳定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要立足河南人力资源大省的先天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立”强人才链,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强化人才的集聚效应,有助于稳定河南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河南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07%,比2021年提高0.62个百分点,与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2023年)差距明显,城镇化率的提升仍需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房、人才公寓,以满足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

2.“立”强产业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重点优势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势得到巩固。2023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023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22.21万台,同比增长5.4%。河南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整体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目前,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长10.9%,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6%。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94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85家,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智能工厂和车间186个,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河南实践。

3.“立”强创新链,筑牢未来发展根基。“立”强创新链,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但并非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真正的未来产业是已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2023年河南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0.3%。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建设省实验室16家、产业研究院40家、中试基地36家、创新联合体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7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9%。高校“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80个学科进入前1%,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运行;这些都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未来发展根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打下了坚实基础。(作者陈西川系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教授、博士,陈冠邦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硕士研究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