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世界读书日·阅读与人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北中原”深情地“闲逛荡”
藏书者的苦恼
让阅读滋养心灵
阅古论今(国画) 王学俊
旧书如老友
荐书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旧书如老友

♣ 李伟明

听得好几位乔迁新居的朋友说,搬家时,把家里的旧书全作废品处理了,只带了一些新书过去。这些朋友,和我年纪相当,基本上认为事业已到头,再等几年就退休,不需要坚持学习继续充电了,所以,业余也就不怎么看书了。那些旧书,特别是当年起步时的业务书籍,在他们看来,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留着也是累赘,不如借这个机会清理减负。至于少许留下来的新书,也不过是考虑到以后可能家里有谁还用得上,所以暂时不扔而已。

其实,很多人喜欢把旧书清理掉,哪怕并不搬家。有些是经常买书的人,书柜容量不足了,便以旧易新,让旧书给新书腾位子。这种情况还可以理解,毕竟读书人没书房、有书房的人不读书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为了读书而忍痛割舍旧书,实属无奈之举,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让读书人有条件改善自己的居住空间。另一些则是本来就不怎么藏书的人,他们对书基本没什么感觉,家里空间再大,也未必有书籍的容身之所。对他们来说,看过了的书,都可能随时贬为废品,区区旧书更是不在话下。

因为处理旧书的人多,旧书市场便总是不缺货源。话说回来,卖到旧书市场的书算是幸运的,它们还可通过这个渠道流通下去,总比直接化为纸浆好多了。

我也算是一个爱书之人,对旧书还有更深一层的感情。多少年来,新书固然不舍得扔了,旧书更是不肯抛弃。从某个角度来说,早年收藏的业已发黄的旧书,是我们求知途中的老朋友。一个人“好读书”的习惯,往往是小时候养成的,其中就可能少不了那些旧书的功劳。书籍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学生时代,读物不多,偶尔找到一本“闲书”,那真是如高尔基所说的,“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经历,在图书品种繁多的今日,估计已少有人能够体会。那时的图书来源,主要靠互相借阅。为此,爱读书的人常常省吃俭用也要买上几本书——自己手上有书,才增加了向别人借书的“资本”。此时拥有的图书,虽然至今已老旧不堪了,但它们就如患难朋友,最显真情。

记忆中,我藏书是从连环画开始的。还不怎么识字时,便喜欢收藏连环画,到了后来,自然而然喜欢上了其他图书,并希望手上的书能越来越多。早年在乡村上学时,只要有机会进县城,都会想办法到书店买一本书。那时的书店,图书品种实在少得可怜,有时瞄个一年半载,也只见那几种书。物以稀为贵,每新添一本藏书,都如获至宝,没事时便拿出来看看。后来进城工作,这些书依然没舍得处理。就是那些破损不堪的连环画,也专门用个大纸箱把它们保存起来了。有时想起昔日的阅读时光,但觉恍如隔世。现在看来,有些书并不高深,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我的影响不小,正是因为它们,使我很早就喜欢上了写作,梦想着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印刷体,甚至形成一本书。

最令我回味的购书情景,也是购买旧书。记忆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读中学时,某日,县新华书店运了一车旧书到学校来,放在一间教室里出售。对我们乡下人来说,那真是平生仅见的盛事,面对书的世界,大家几乎震惊了。这些书,因为出版时间久,价钱显得特别低廉,即使按原价,也是非常合算的。可惜囊中羞涩,虽然动用了积蓄许久的“小金库”,但经反复比较之后,仍只购得一本《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数年之后,在城里读大学,某年国庆期间,市新华书店清仓,大量的旧书按三到五折出售,时间还维持了好些天。旧书本来就便宜,折扣又低,真是重大利好消息。那些日子,有空就往新华书店跑,淘金人一般在书堆里寻找。那时依然贫寒,所幸有点稿费可自由支配,不至于影响生活,于是陆续买了几十本书,我的藏书量瞬间暴增。记得其中一本《高山下的花环》,只花了几毛钱,但觉捡了一个大便宜。学校有一位老师也加入了淘书的队伍,每次扛一蛇皮袋回去,让人看了好生羡慕。只是,从此再也没遇到这等美事,倒是新书越出越多,书价也越涨越高,让人心动的书却并不多了。

旧书和新书相比,印制工艺自然相差太远,显得简陋、单调、土气。但那只是形式上的差别。在内容上,旧书未必就陈旧落伍了。物质方面的事情,今人往往胜古人,文化方面则不见得。也许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很多,但高峰则未必超越了前辈,否则,为什么我们依然把《红楼梦》视为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很多书,其价值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贬值,多少年过去依然是精品,而且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还有一些书,则因为出版时间久远,市场上已很难找到,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刚好有需求的人来说,它们更显珍贵。

旧书如老友。它们在我们刚起步时,就与我们相伴,给我们乐趣,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为我们加油。如今你也许事业有成,也许觉得当年的力量已微不足道,也许认为那些旧书再也发挥不了作用,但是,那段岁月依然是值得回味的,那些经历依然是弥足珍贵的。知根知底、风雨同舟的老友最值得信赖,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变迁,往往能在“发小”面前保持纯真。在我看来,同样的道理,对待旧书,不管自己如何“成熟”,不能忘却了那片初心,淡漠了那份感情,空间再紧张,依然得给它们留一席之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