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执剑梦想 乘风破浪
党建引领 助推内涵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执剑梦想 乘风破浪
@高三学子,这份考前心态调整攻略请收好!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学子在科技体育艺术节上尽情释放
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学子 在图书馆享受“书香时刻”
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欢乐成人礼
劳动课亲近自然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家长为学子“加鸡腿”

本报记者 周 娟

无梦想不青春、无奋斗不青春。三载岁月,弹指一挥间,高三学子迎来了新一季的高考冲刺。高考不仅是智力与知识的竞争,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亲爱的高三学子,随着高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你是否也出现了一些紧张和焦虑情绪,这份考前心态调整攻略请收好!

亲爱的高三学子,愿你们心向阳光、展翅翱翔。愿你们心怀感恩,鹏程万里,收获更多的幸福。

正视情绪 学会自我减压

学习期望值过高导致的恐惧心理、模拟考试没考好导致的沮丧焦虑心理、勤奋努力后因受挫产生的悲观自卑心理、遭遇困难产生的敏感厌倦心理、疯狂刷题不能正视问题的盲从心理……在高三最为关键的阶段,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

为了更真实地反馈孩子们的情况,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的老师们特意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反馈来看,同学们在情绪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听课和做题效率低下;思绪纷乱,行动力差,做事情没有头绪;睡眠质量不好,白天疲惫感较多;烦躁,内心总有一股无名火,与父母和同学关系紧张。

为此,学校高三年级长、高三三班班主任梁莉建议学子们端正考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不要过于看重结果,试着享受过程;接纳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过分放大坏情绪。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是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寻找支持系统,将情绪告诉父母或者老师,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树立自信,告诉自己已经做好了复习的准备,建立积极的情绪。

“要学会正视情绪、释放情绪。”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心理教师张艳丽说,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老师倾诉,说出你的困惑,讲出你的压力,也可以写写日记,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文字进行倾诉。可以尝试不一样的复习方法,学会休息放松。当出现厌烦情绪时,让自己的眼睛休息一下,眺望远方,散散步,与同学说说话。

她特别提醒,一些学子过度紧张时会出现胃痛、肚子疼或头疼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压力减轻后,不用服药也能好转。这多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出现这些身体问题时,要先找到疼痛的部位,然后轻轻地抚摸它,告诉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紧张,愿意和它一起面对,与此同时,尝试几个让自己放松的方法,比如深呼吸、身体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

但行前路 奋斗无问西东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临考前,思路迅速调整组合,闲话、闲事、闲思都被逐出心外,全力以赴迎接考试,复习的效率很高,命中率也高。”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高三班主任宋宏远提醒,要排除心理杂念:不要过多地考虑结果,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走——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希望你们正确看待分数,或得或失,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宏远说,不要看重表象的分数和排名,要看重的是学习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漏洞。要学会提升学习的境界,既不能过于放松,更不要过于紧张,保持正常的生活学习节奏,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成绩不是全部,高考之后,漫漫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行前路,无问西东,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不负奋斗岁月,不负青春时光。

在备考期间,千万不要“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尽可能地寻找快乐,让自己的生活单纯而充实。比如,改变复习方式会产生快乐;学会倾诉也会增添快乐:向老师、家长、好朋友无拘无束地倾诉;适度地参加体育活动、听听音乐、室外散步等,让体内产生多巴胺,让自己幸福快乐起来。

张弛有度 避免“过度学习”

“有一种情况,常常被考生和家长忽略,那就是‘过度学习’。”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心理教师褚海洁提醒,临近高考,有一部分学生突然变得特别努力,每天早上起得非常早,中午也不休息,晚上继续熬夜,睡眠时间甚至不足4个小时,也就是家长口中的“开窍了”“懂事了”“知道学了”,家长欣喜,孩子也动力满满,家长虽然有些担心孩子的身体会吃不消,但是更多时候会肯定这个“积极”状态,忽视孩子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褚海洁说,它的“不良根源”在于孩子可能会产生对于考试结果的不合理期待和对付出-回报的不合理预期。他们认定的信念是,废寝忘食地学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而往往一次模拟考试,就可能让他们受到重创,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可能体力透支,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恢复正常学习状态。

一般在备考后期出现阶段性“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的学生,还会出现高焦虑的表现,比如,自习课不能听见周围人翻书、写字的声音,人际关系也十分紧张,各方面都变得好像十分“艰难”。所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调整自身状态,科学进行备考,就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孩子了解“用尽所有的时间去学习”和“用好所有学习时间”的区别。

树立信心 激活满满能量

“同样一个人,在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褚海洁建议,在备考阶段,家长和老师要智慧而坚定地陪伴孩子,真正给予孩子爱,输送不竭的心理能量;作为考生,要多给自己加油鼓劲儿,憧憬美好的未来,就会更有动力。

变压力为动力的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好习惯”。什么样的好习惯呢?就是压力的思维模式。学子们更期待的是变压力为动力,需要让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变成“积极的”,学会积极思考,勇敢面对,努力准备,迎接挑战。面对压力,要充分感知压力,承认压力的存在,千万不要去排斥压力,否定压力的存在,让自己在与压力的拉锯战中加大内耗;要欢迎压力,找出压力背后的积极动机,如目前你珍惜的人,期待的事;运用压力提供给自己更多的能量,提升你的自信心,激发你的行动。

“很多事情做不好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因为太恐惧。有时候在考场里做不出来的题目,一出考场,马上就会了,就是这个道理。”宋宏远提醒学子们,自信是制胜的法宝。研究表明,恐惧心理抑制大脑思维,易造成思路闭塞,反应迟钝。临近高考前,学生要重新调整期望值,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合理定位。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要把各学科重点内容“网络化”归类。每天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要符合实际,给自己一些“成就感”。理性看待成绩和年级排名,允许自己有失败,在失败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质量。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向消极意识挑战,用肯定句不用疑问句。当你自怜的时候,你要激励自己,当你放弃的时候,你要警告自己。总而言之,在临考期间,要让自己始终处于充满自信的激情状态。

暖心陪伴 营造和谐环境

“每个孩子都要高高兴兴地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段时间,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高三国宏2班的家长和老师们,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减压,帮助他们保持轻松快乐的节奏。励志笔、“快乐水”、鸡腿、能量小面包、刮刮卡……班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孩子们戴上一举夺魁的胸针,挂上一举高中的粽子,悄悄取下班级倒计时牌,每天随手送给孩子们一盒糖果,下课时和孩子们约着一起去餐厅吃饭,走廊里偶遇时一句带着微笑的关怀……作为班里的“大家长”,班主任赵凤芳总能在细微处让学生感到幸福,让氛围不再紧迫,让气氛更加融洽。她说,临近高考,学生普遍表现得比较焦虑。比如有学生开始晚上入睡很困难,有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有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成绩反馈而沮丧,甚至想要放弃。“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从班级层面来淡化成绩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解压方式不太一样,比如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这时需要适度的自由,要给予他们空间和信任,放手让他们自主安排。对于中等学生来说,偶尔的提醒和关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关注。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陪伴就尤为重要。可以陪着他一起做几道题,背几页书,也可以陪他一起聊会儿天,鼓鼓劲儿,让他明白,只要不放弃就是成功。赵凤芳寄语高三学子:“高中三年所有的努力,如果能在高考中圆满呈现,那就是对自己青春最好的答卷。如果略有遗憾,那就是下一站奋斗的起点。”

“让家长们参加到班务活动中来,也是排解他们焦虑一个很好的方法。”赵凤芳说,发现孩子情绪反常,自己会第一时间和家长联手做好家校共育,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对于家长而言,建议不要把这段时间太过特殊化,这样只会让彼此更加焦虑。家长和孩子各自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就是最好。家长只需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复习备考环境;做好生活后勤,防止过度关注;学会倾听,少些指责与批判,营造和谐的环境,保持平和的心态。

梁莉说,在调查问卷中,就“剩下的20天时间,你最想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是什么?”这一问题,同学们给出最多的答案是“陪伴”“信任”“支持”“鼓励”这些词语,也提醒父母们,作为孩子最强大的支持系统,该如何向孩子们做好回应。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